我們該不該爲知識付費買單

近年來,知識付費成爲一個話題,很多人試水“知識付費”的模式創業,究竟做得如何呢?幾家歡喜幾家愁吧,很多人就開始討論,究竟該不該爲知識而付費?

這個知識該不該付費呀,我覺得要一分爲二的來看問題。

對於那些乾貨,好的知識、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我們需要付費,必須付費,這樣才體現公平、公正,合理,也才能體現對真正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尊重;而對於那些一般性的常識性的信息和內容,甚至是虛假的、不正當的、垃圾的信息,這個談不上是知識,我們沒有必要爲此買單,並且要避而遠之。

細細分析一下吧。

1、信息量爆炸的今天要去僞存真,讓真實的知識留存下來

如今是信息化時代,知識爆炸來形容今天的信息量一點都不爲過,人類現在每年產生的信息量超越了以往幾千年產生信息量的總和。我們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資訊、新聞、專業知識、常識等等,我們獲取信息的手段無比多樣:既有傳統的報紙、雜誌、圖書、電視、電影、戶外媒體、又有電腦、手機、各種移動終端等。

真正到了不出門可以知曉天下事,並且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的地步。然而海量的信息裏邊也給我們帶來了侵襲和煩擾,因爲我們現在面對的很多信息其真實性、專業性、有效性十分難以保證。

我敢說人類今天每天製作的信息有20%絕對真實可靠、有效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面對如此海量信息的轟炸,我們應該理性區分,選擇性地閱讀和吸收,跟那些無用的、無效的、虛假的、低俗的、垃圾的、有害的、欺詐的信息堅決說不,果斷拒絕和排斥。

我們該不該爲知識付費買單

2、好的知識就是價值,必須爲此付費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針對那些有價值的、真實有效的、專業性高的甚至是真理的知識我們必須虔誠地學習和吸收。

人類得以進步和發展其實依賴的真是這些真實可靠和有效有價值的知識,每一次變革和進步都產生大量寶貴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善待這些真正知識的製作者,他們包括:科學家、天文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醫學家、歷史學家、知名作家、學者、教授、專業技術員、研究人員等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像他們通過實踐和研究得出的知識和結論、理論和著作,我們必須購買,必須付費,這既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又包含了對知識家的尊重。

我們該不該爲知識付費買單

3、認清各種知識付費平臺、選擇適合的、理性消費

2016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知識付費”的事件,比如“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吳曉波財經,比如知識付費類平臺的湧現:知乎、果殼(在行分答)、喜馬拉雅FM、得到等等。另外,還出現了一些付費閱讀類的app,比如掌閱、百度閱讀、豆瓣讀書等。

可以說從看和聽兩個獲取知識的生理渠道人家都幫你妥妥地設計好了,那麼如此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我們真的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嗎?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學習麼?這個就值得商榷了。

像羅胖子等扛起“知識付費”大旗的一批人,他們的出發點是積極向上的、引領潮流的,通過把普通人的碎片化時間引來學習以獲得新的認知,並且培養大衆付費學習的習慣,大家成長,社會進步。但另一方面也製造出新的問題:

①焦慮,讓人覺得不學習落伍了,盲目學習,不知道學了能不能用。

②學習成本增加,爲了學習而學習,學了一大堆,花了不少錢,回來發現除了聊天時能多吹吹牛,啥實質性效果也沒有。

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其商業價值,這是好事情,也是時代的潮流。但並不見得我們什麼都要學,不要以爲別人都在學所以自己付費學,這樣就迷失了自我,盲從而焦慮,反而適得其反。

因此,適當地、有選擇性地爲自己需要的知識而買單纔是正確的觀念和理性的做法。就像我們去商城購物一樣,需要你纔買,不需要的話,不要被商家的宣傳和鼓吹給矇騙了,買回去後悔。

我們該不該爲知識付費買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