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河農場宣傳部部長李建鵬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春耕期間土地上出現的秸稈,多是因爲頭一年秋翻地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秋季收穫時,大量的秸稈經過粉碎還田,確實已經被消化掉了,但秋翻地作業中,多少會出現翻地不徹底的情況,秸稈也就因此會被遺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而在低空區域,作爲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國營農場,洪河農場也藉助無人機、高清攝像頭等科技力量進行巡查,在地面上成立了由公安、林業、環保、電視臺等部門聯合組成的秸稈禁燒總巡查組、秸稈禁燒應急滅火組,建立了聯動機制,做到火點火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彙報,第一時間處置,確保有突發火情,能夠及時發現,不蔓延、能夠徹底的撲滅。

原標題:黑龍江全面禁燒後 秸稈最終都去哪了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 通訊員 杜宇華)三月份,黑龍江省進入到春耕備耕關鍵期,土地裏,經過前一年秋翻地後,被遺留下來的些許秸稈,是每年都會困擾到農民的煩心事。但近幾年來,對秸稈付之一炬,顯然已經不是好辦法。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早在去年秋天起,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已經正式啓動,黑龍江省也已要求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而在“防得住”的同時,也需“用得好”,在黑龍江省農墾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通過秸稈還田利用、秸稈飼料化利用等方式,不止爲秸稈找到了“出路”,也通過秸稈爲種植戶開闢了一條“增收路”。

春季燒秸稈 多是因爲“雞窩草”

“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秸稈還田肥沃土地”,走進位於佳木斯的農墾北大荒集團建三江管理局洪河農場,禁燒的橫幅標語和通告,是佔據農場道路兩側的“主力”。

秸稈多隨着收穫出現在秋收季節,爲何初春備耕時期也要加強禁燒宣傳?洪河農場宣傳部部長李建鵬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春耕期間土地上出現的秸稈,多是因爲頭一年秋翻地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秋季收穫時,大量的秸稈經過粉碎還田,確實已經被消化掉了,但秋翻地作業中,多少會出現翻地不徹底的情況,秸稈也就因此會被遺留下很少的一部分。”

資料圖 洪河農場內進行的秋翻地作業。杜宇華 攝資料圖 洪河農場內進行的秋翻地作業。杜宇華 攝

李建鵬講述,春天備耕時,被遺留下來的秸稈,也在當地被稱作“雞窩草”。“很多年前,農民們爲了方便省事,放一把火,也就將這草燒掉了。”

“但這幾年不會了。”洪河農場種植戶王鳳順說,雖然今年是黑龍江省全面禁燒的第一個年,但在農場,禁燒的宣傳告知書和責任狀已經發放了三個春秋。“年年有人來宣傳,更何況還有衛星監控着呢。”

“人防”之外 科技加持多一道防護

據悉,在黑龍江省全面禁燒後,洪河農場也建立了比之前職責更明確的網格體系,將全場劃分爲生產區和生活區兩個禁燒區域,管理區爲生產區,場區爲生活區。農場在兩片區域分別設立了9個禁燒工作組,宣傳、告知、巡查、臨時應急處置防範等。

在技術防控方面,洪河農場除了利用歷年秋季現場會、農機推廣會等方式,加大補貼力度,推廣能夠提高秸稈拋撒及還田效果的新型農機外,也會在保證翻地質量和效率的同時,嚴把作業質量關,確保不出現秸稈焚燒的現象。

而王鳳順所說的衛星監控,指的則是洪河農場在高空區域,藉助生態環境部的衛星組,對秸稈露天焚燒行爲實行的24小時監控。而在低空區域,作爲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國營農場,洪河農場也藉助無人機、高清攝像頭等科技力量進行巡查,在地面上成立了由公安、林業、環保、電視臺等部門聯合組成的秸稈禁燒總巡查組、秸稈禁燒應急滅火組,建立了聯動機制,做到火點火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彙報,第一時間處置,確保有突發火情,能夠及時發現,不蔓延、能夠徹底的撲滅。

讓秸稈“有出路” 讓農戶“有增收路”

有人說,農業的春華秋實,其產物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秸稈並非只是農業生產中的廢物,更可以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如果能給秸稈找到“出路”,也會讓農戶通過秸稈資源“增收入”。

黃秀章是資源的受益者,作爲洪河農場雙晟肉牛養殖場場主,她每年都會打包2000畝地左右的秸稈,將其作爲冬季肉牛主要舍飼的飼料。黃秀章給記者算了一筆這樣的經濟賬,秸稈、稻草、玉米秸稈等飼料,成本低廉,便於收集,有利環保,利用秸稈舍飼肉牛每月可節約飼養成本4000元以上,“我家飼養肉牛400頭,一個冬季舍飼期可節約成本30000到35000元。”

資料圖 秸稈粉碎機在田間作業。杜宇華 攝資料圖 秸稈粉碎機在田間作業。杜宇華 攝 

這並不是農場將秸稈變廢爲寶的唯一途徑。據介紹,圍繞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等突出問題,洪河農場也在着力探索構建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有效模式,通過秸稈還田利用、秸稈飼料化利用、秸稈能源化利用、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嚴控秸稈露天焚燒等方式方法,實現“零火點”到“再利用”的轉變。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切實解決春秋兩季焚燒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