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等美譽。當地最爲著名的景點,就是位於潮州市東門外、韓江之上的廣濟橋。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俗稱湘子橋,是古時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樑。

廣濟橋所在的韓江中游,不但是粵東交通運輸的動脈,也是廣東東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用八十六隻巨船架設成浮橋連接起韓江兩岸,成爲廣濟橋的雛形。此後的數百年間,廣濟橋屢毀屢建,成爲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紐帶。

廣濟橋全長518米,由東、西二段石樑橋和中間18條梭船浮橋組合而成。爲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24座橋墩上還分別建有形式各異,用途不同的24座樓臺亭閣。在最鼎盛時期,這些亭閣兼作經商店鋪,素有“一里長橋一里市”、“到了湘橋問湘橋”的佳話。

在橋上建牌坊,也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韓江洪水沖毀了廣濟橋的橋墩,時任太守劉潯、分司吳均發動鹽商及富戶重修廣濟橋,因工程浩大,經歷數年才完工。當地百姓不忘劉潯與吳均的功績,修建了這座“民不能忘”坊以作紀念。

廣濟橋最精彩的看點,是位於江心的浮橋。它可分可合,當有船隻通航時,浮橋斷開,任船通行;當有行人要過橋時,浮橋連接,天塹成通途。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其成爲我國橋樑史上的孤例,並被列爲“潮州八景”之首,民間素有“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之說。

從橋樑結構上說,廣濟橋集梁橋、拱橋和浮橋於一體,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評價廣濟橋:“開啓了世界上啓閉式橋樑的先河,是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重修廣濟橋,並鑄鐵牛二隻,分別置於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然而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一次洪災中,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民間因而有:“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隻鐵牛一隻溜”的民謠。

廣濟橋如今已不僅僅是一座橋,更是潮州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1988年3月,廣濟橋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一座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爲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