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建共治共享” 美麗街巷我的家

共建

豐臺麗灣社區新建的月季園讓小區居民很欣喜。大夥兒相約共同週末大掃除,營造優美生活環境。

共治

馬力是豐臺方莊地區平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今年8月當上了二中檢東側路街巷長。從坐辦公室到“掃馬路”,從原來“問題找上門”到“上門找問題”,馬力覺得,將社會治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將矛盾不出巷道就解決掉,促進基層社會建設良性運轉,正是這份新“職務”的價值所在。

雖然職責就是對區域內道路管護情況、公建設施完好情況、環境衛生保潔情況、綠化養護情況等進行有效監管,對亂貼亂掛、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進行有效防控,全面實現區域內環境乾淨整潔、綠化管理有序的目標……但這些小細節都把握住了,大問題也就沒了。

共治

不同於由街道從辦公室派出的街巷長,小巷管家這個職位純粹就是志願性質。通州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的小巷管家隨身揣着筆記本走街串巷,隨時記錄居民訴求轉給街道。雖然大多是日常家長裏短的小事,但也都有了說法。

共享

西城德勝門街道人定湖北巷新設立的“託老所”既解決了周邊居民的大問題,又與美麗街巷環境融爲一體。

共治

朝陽和平街街道“副街巷長”馬秀文同時也是辦事處的副主任,除了每週至少例行巡檢兩次,隨機訪問居民,及時解決新發現的各類問題外,還要定期在社區議事廳請各位小巷管家一起商議,共治家園。

在北京啓動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之初,毋庸諱言,這項工作當時在市民羣體中還是有不同看法的。“開牆破洞”封堵後留下的疤痕會不會成了新城市“牛皮癬”?衚衕沒有文藝氣質了?小店沒了買菜喫飯怎麼辦?會不會又是一陣風,以後又成老樣子?凡此種種觀點,在網際間流傳。對於這項工作的最終效果如何,市民莫衷一是。

轉眼兩年過去了,如今,一條條“想象”中的衚衕街巷又回來了——沒了私搭亂建,亂停亂放機動車少了,外立面粉刷,架空線入地面貌一新;街巷長小巷管家整裝上場;而新增的綠化景觀,增設的便民服務設施成爲全體市民共享的成果。衚衕還是那條衚衕,但細節上的用心,前期治理成果鞏固、確保發展空間等長效機制的建立,讓市民真切體驗到共同創立美好生活環境所帶來的獲得感。

近日,不少參加由首都文明辦與市城管委共同發起,本報官網承辦的2018“美麗街巷我的家”攝影徵集活動的“文明拍客”便將鏡頭對準藏於衚衕街巷深處的細微之處。這些雖是城市末梢裏的小細節,卻又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關乎生活質量。此外,由街巷長、小巷管家與市民共同書寫的生活小故事,也讓過去充滿煙火氣的衚衕街巷多了人情味兒。

共建、共治、共享,共創美麗街巷我的家,歸根結底還得靠大家。

文明拍客 周錦 狄輝 杜智廣 覃世明 劉伏如 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