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小米集團(1810. HK)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小米董事長雷軍敲鑼開市。圖/中新

本刊記者/閔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861期《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科技企業正在遭遇一個整體的困境,已經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的不少新經濟企業,紛紛遭遇了破發,而且這種勢頭還在持續,給2018年大量尋求在境外IPO的企業帶來了破發陰影。

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小米。7月9日,小米集團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但在開盤首日,小米也沒有擺脫“破發”的魔咒。交易首日開盤價16.6港元,收盤報16.8港元,較17港元發行價下跌1.18%。不過,上市第二日,小米股價逆市走強,最高達到19.34港元,最終收盤報19港元,大漲13.1%。這樣的起伏劇情,讓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微博感嘆“這兩天像一場夢……”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裏,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行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赴美IPO的21家中國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互聯網融資平臺趣店和拍拍貸的股價更是一落千丈。截至2018年7月10日收盤,趣店股價爲7.93美元,較發行價已下跌近70%,拍拍貸股價爲5.49美元,較發行價跌去了57%。

從表面來看,IPO“井噴”導致資本市場出現壓力,資金面承壓等因素,導致了“破發潮”的出現。但從根本上看,如此大面積的中國科技初創企業遭遇破發,反映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說某一類企業股價下跌、價值被低估,可能是美國或者香港資本市場看不懂“商業模式”所致,但普遍性的破發反映出了這類公司的很多共性問題:不少初創科技公司普遍做大估值,急於上市,甚至在虧損狀態下“流血上市”,而不是專注於獲得市場份額和提高產品的盈利能力。

大量新經濟公司破發,實際上給中國科技初創企業提了一個醒: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跑得太快了,整體上處於狂飆突進的粗放發展階段,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缺少用時間和耐心打造真正的價值創造模式。

融資環境越來越嚴峻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境外上市,大致經歷了幾波浪潮。第一次是2000年,中國第一批PC互聯網企業集中上市,百度、盛大、搜狐、網易在美國上市,騰訊在香港上市。第二次是在2010年前後,優酷網、噹噹網、奇虎360、人人網、開心網、迅雷等掀起新一輪的境外上市潮;第三次則從2017年開始延續至今。

從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趣店、搜狗、拍拍貸、簡普科技、華米科技、尚德機構、精銳教育、虎牙直播、樸新教育先後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瑞思學科英語、和信貸、樂信、愛點擊、嗶哩嗶哩、愛奇藝、優信則先後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閱文集團、易鑫集團、平安好醫生、21世紀教育、匯付天下、獵聘和小米則在香港聯交所IPO。

統計發現,截至7月9日收盤,在以上23家上市企業中,跌破發行價的企業有15家,超過了半數。跌得最慘是趣店、拍拍貸、易鑫,相較發行價已經跌去六成左右。

儘管如此,仍然有大量公司準備排隊上市。據億歐智庫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12家企業,在香港和美國排隊上市中。齊家網、找鋼網、同程藝龍、映客、51信用卡、凡普金融、華興資本、美團點評、寶寶樹、滬江教育已經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而拼多多、極光大數據則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

與以往科技企業主要赴美上市不同,今年6月份以來,申請上市地點主要是香港,最大的因素則是港交所在上半年推出的同股不同權等三項改革,給新經濟公司帶來了極大方便。

港交所的改革利好只是吸引科技類公司上市的因素之一,而促使這些公司扎堆上市,還與市場瀰漫的不樂觀情緒有關。目前普遍的共識是,有多方面原因促使這些科技類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希望實現“勝利大逃亡”。

第一,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經見頂,很難再如快速實現超預期的高增長。而這一輪扎堆赴境外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幾乎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發展而來的,在商業模式不發生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已經很難再快速做大規模。

第二,創業者面臨的融資環境逐漸變得嚴峻起來,市場募資越來越難。在金融去槓桿的大背景下,各類銀行資金和政府引導基金都出現了流動性緊張問題。《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臺以後,明確要求不允許期限錯配、多層嵌套、資金池、保本承諾等,這些規定更加劇了政府引導基金募資的困難程度。而近年,一級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便是政府引導基金。“一級市場”投資者不像過去那麼有錢了,這必然會促使大量仍在燒錢的獨角獸公司尋求在二級市場繼續融資,通過IPO融資及二級市場再融資成爲維繫公司未來成長的唯一途徑。

有分析認爲,還有一個因素導致這些科技公司的融資環境雪上加霜。很多基金2018年進入了“清算期”,這可以追溯到2013年~2015年,在“雙創”熱潮引領下,國內投資機構基金數量和募集金額出現井噴,2014年、2015年基金數量和募集金額分別達到448支、721支及631億美元、2200億美元。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很多基金所考慮的已經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是如何儘快地收回資金。在這些資本方的壓力下,企業必須儘快上市,因爲一些企業都和背後的資本對上市時間簽訂了對賭條款,這也間接推動了企業的IPO。

“流血上市”應該引起反思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這一輪上市企業,從企業創立到上市的時間,普遍比“前輩”們時間更短。比如,搜狐成立於1998年2月,上市時間是2000年7月。網易創立於1997年,在2000年6月上市。而騰訊成立於1998年,但直到2004年才上市。第一批境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普遍走了超過10年上市經營之路。

而最近扎堆上市或準備上市的企業中,距離創立時間普遍不足8年。比如,優信二手車,創立7年後上市;虎牙直播,創立6年後上市;和信貸,創立5年後上市。一些公司,從創立到上市時間,甚至不足五年:和信貸創立於2013年,平安好醫生於2014年,趣店創立於2014年,閱文集團創立於2015年3月。而已經向美國SEC遞交了招股書的拼多多,創立於2015年9月,滿打滿算距今不超過三年。

這種現象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解讀: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雲計算、社交網絡降低了創業門檻,創業公司越來越多。大批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湧入,更多的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和大型銀行向風險投資公司投入了大量資金,希望在低利率環境中尋求更高的回報。

另一方面,在以上因素作用下,科技初創企業估值史無前例地加速飛漲,“獨角獸們”的發育時間明顯比以前縮短了,“獨角獸”公司普遍存在估值虛高的現象。

比高估值更讓人擔心的是一些“流血上市”的公司。公司處於鉅虧之下,付出巨大代價上市,被稱爲“流血上市”。在這一波IPO浪潮中,“流血上市”的企業不在少數。比如,平安好醫生過去三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淨虧損分別爲3.3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拼多多招股書顯示,2016年淨虧損爲2.92億元,2017年虧損增長到5.25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就發生2.01億元的淨虧損。

引發最大爭議的是正在香港排隊上市的美團點評。美團點評招股書顯示,在2015年至2017年虧損額分別爲105億元、58億元及190億元。創業8年,美團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直到上市也未能實現盈利。

“流血上市”、上市後破發的尷尬,已經讓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依靠虧損燒錢做大規模,通過收購擴張市場推高估值,即使成功上市,不僅無法爲股東創造價值,對企業長期發展也不利。長期靠燒錢擴張規模,缺乏核心技術創新,不應該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方向。

值班編輯:萬霽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