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语文知识,专注教育话题
高考志愿指导,校园文学展示
敬请关注,欢迎咨询,感谢分享

在《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这正是评价白居易的《琵琶行》。不过,为何他会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
原来,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被玩弄、被侮辱的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究竟是什么让“江州司马青衫湿”呢?让我们寻着与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去找答案吧!
其实我认为琵琶女这个形象不真实。
1.琵琶女原是一个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古代的歌妓都隶属于“娼籍”,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不是自由人。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如果她们没有“脱籍”,即便结了婚,生了儿子,她们的儿子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为奴。所以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从良。琵琶女“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还能“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我觉得是幸运的。在徐月英的《叙怀》有这样的话语:“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古代妇女的人生归宿。但是妓女是没有这种归宿的,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多数人无夫无子,无依无靠,她们被抛出正常的关系之外,所以“泣泪频”。虽然她们成天轻歌曼舞,穿金戴银,但是这些都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她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像普通妇女那样生活,哪怕是生活苦一点,她们也很羡慕,很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商人赎了她。
2.琵琶女对妓女的命运缺乏认识。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可以看出她的唱歌跳舞,抚琴弄曲,达到极高程度。她不但能歌善舞,人也出落得美艳无比, 在众多的歌伎中光彩夺目。“曲罢 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可以看出她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以看出她也引得男子的欢心。一个“争”字,足以见得男子为了得到琵琶女欢心而争先恐后。有争着送银两钱财的,有争着送头红绡的。可见,这是一个风月情场中自以为活得潇洒的女人,你看她“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一个“笑” 字,足以看出她对这种生活是多么称心如意,多么开心啊! 或许,在她眼中,在风月场所弹琴卖唱,喝酒厮混叫幸福。
3.琵琶女对商人缺乏认识,有着轻商观念。但在张籍的《估客乐》中,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描绘出盛唐至中唐时期的商业盛况,记录了当时商人的真实生活。诗歌全面介绍了商贾的经商之道,经商之法,经商之算计辛劳与成功喜悦。使后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当时也就是唐中后期商贸生活的突出特点,乃至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所以当时对商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权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这是不大可能的。其实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常常出于虚构或具有虚构成分。白居易认为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这是正确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从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妓”的“天涯沦落之恨”。
《琵琶行》是酝酿已久的佳作。此诗创作动机真的是“为君翻作琵琶行”吗?确切点说,琵琶女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写照。诗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貌似言之凿凿,实则却是白居易对元和十年的“飞来横祸”愤懑于怀。所以,诗人要在被贬期间抓住此类题材去塑造琵琶女的形象。这不仅因为自己与她的身世相近,更重要的对被遗弃者的同情,往往人皆有之。就这样,诗人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文学样式进行艺术构思。
因此,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并非仅仅因“遭贬”或是由琵琶女所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抑或是壮志难酬之痛,其内心真正的苦痛在于由此次遭贬所引起的政治思想的转变,即白居易将告别“昨日之我”而迎来“明日之我”。正是这样的矛盾冲突导致了白居易如此痛哭流涕,以至于“青衫湿”。
当我们对作品及作者如此地探寻,才会更接近真实的白居易,在他湿透的青衫上,析出其中的“普遍意义”“艺术表达”及其最为真实的内心世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