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语文知识,专注教育话题
高考志愿指导,校园文学展示

敬请关注,欢迎咨询,感谢分享

(本文原创:渔舟向晚)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两个著名的大家的轶事:一个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当时以数学15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一个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数学考试0分,居然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才知道,他们当时的英文国文可是满分,是名副其实的偏才怪才。

后来更知道,在那个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才,都是这样被破格录取到名校,然后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比如罗家伦、季羡林、闻一多、臧克家等等。可以说,如果这些人当时不被破格录取上大学,近现代中国也就可能失去了这些一流的大师。

今天,我已经在教师岗位近三十年,我一直都不敢单以成绩来论学生,我生怕因为我的一棍子就打掉了一个人才。

我相信,其他老师和家长也一定和我有着同样的心理。

因为每个孩子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他独特的地方,只要把这个挖掘出来,他就可能是一个人才,是下一个“瓦拉赫”,毕竟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全才式的人物。

一、什么是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从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孩子。但瓦拉赫的父母像我们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望子成龙。

开始让他学文学,小瓦拉赫很用功,可学期末老师给出的评语却是:很用功,但难以造就。

接着父母又让小瓦拉赫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但小瓦拉赫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至此,很多老师都觉得小瓦拉赫是成才无望了,只有一位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建议他学化学。

奇迹就此发生,瓦拉赫在化学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最后成功获得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瓦赫拉教授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

孩子在各方面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天赋高些,有的方面天赋低些,如果他们找到了自己天赋高的一方面,加以发挥,便有可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瓦拉赫效应”。

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通才,而是要去发现、挖掘出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说不定下一个“瓦拉赫”就诞生了。

 

二、如何在教育中产生瓦拉赫效应?

1、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生下来时就像一张白纸,想要这张白纸上着什么色,画什么图案,很多时候并不是靠老师或者家长,而是要看这张白纸的纸质,纸张的大小及其形状。所以,作为家长从小就要多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一定是你要孩子去学什么他就会喜欢什么,作为家长又要要在培养中去发现,孩子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孩子也肯定会在这些培养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

孩子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他就一定会在兴趣中的发展自己。而作为家长和老师,也一定要长期关注,让小孩的兴趣得到持续的发展。这样,小孩就可能在兴趣的发展中兑现自己的天赋,从而成就最好的自己!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们不可能无限期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这话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其实,你只要做个孩子成长的有心人,不需要特别去培养或者是培训;只要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去用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要能够把这些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条件下的闪光点联系起来,同样可以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具有天赋,或者说平时多注意家校合作,多跟老师和班主任沟通,一个立体的孩子就自然呈现在眼前,孩子的兴趣专长自然就可知了。

从平时学习和生活的闪光点入手,不断地去激励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够把这些闪光点发展成自己的天赋。

 

3、活动实践中挖掘孩子的潜能。

在实际成长过程中,有的孩子天赋会比较早地展现出来,年少即成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但大多数需要很晚才能表现出来,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这种孩子很有可能被埋没。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家长,需要特别有耐心,需要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都密切关注。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活动去发现、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其实化学家瓦拉赫就是这样的例子,试想,如果当年瓦拉赫的父母失去了耐心,怎会有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了。

我们也常说到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实践性活动,然后在活动中去观察、发现、挖掘孩子的潜能,然后把他的潜能发展成天赋。这样的天赋一旦爆发,那将一发而不可收,孩子一定会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大有作为。

历史上所谓的大器晚成者,大多如此。

比如近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从此声名大振。

再比如近代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还有瓦特,小时候都被称为“臭脑袋瓜”“笨蛋”,学习劣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最伟大的科学家。

4、结合天赋,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

在现代家庭中,家长会经常在老师面前夸赞自己小孩的聪明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并让孩子在学业上有一定的进步。但却很少有家长进一步去做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重要也就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小时了了,大却不佳”。那么,这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它就是结合孩子的天赋潜能,和孩子一起做好学业发展规划甚至是职业规划。试想,瓦拉赫如果不去学化学,会有后来的化学家瓦拉赫吗?因此,单有培养、发现、挖掘还远远不够,最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尽情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翱翔,一展才华。

总结语:孩子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时一地的功夫,它需要老师家长结合孩子的长处,长期的关注培育,才可能产生“瓦拉赫效应”,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瓦拉赫!

2019-12-11


心理法则专栏文章链接:

教育论坛︱心理法则专栏:第七章   “南风效应”:唤醒孩子灵魂的心理学效应

教育论坛︱心理法则专栏:第六章   融入优秀圈子,催生共生效应,激发小孩进取心

教育论坛︱心理法则专栏:第五章   “配套效应”,启示孩子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