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语文知识,专注教育话题
高考志愿指导,校园文学展示
敬请关注,欢迎咨询,感谢分享

本文原创:渔舟向晚


一、引言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乞丐的艳遇》,讲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卖花的小姑娘,把一朵玫瑰送给了一个乞丐,却不料从此改变了这个乞丐的人生。
这个乞丐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当天就不去行乞了。
回到家之后,他找出一个瓶子装上水,把玫瑰花插进去养起来,然后把花放在桌子上。

他突然间觉得,这么漂亮的花怎么能随意插在这么脏的瓶子上,所以他决定把瓶子洗干净,这样才配得上这么美丽的玫瑰 !
然后他又感觉这么漂亮的花和这么干净的瓶子怎么能放在这么脏乱的桌子上。
于是他开始动手把桌子擦干净,把杂物收拾整齐!

然后突然间他又觉得这么漂亮的玫瑰和这么干净的桌子怎么能放在这么杂乱的房间里呢?
于是他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间.......
突然间整个房间因为有了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变得温馨起来!
这时他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正在陶醉时,突然发现镜子中反射出一个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衣裳褴褛的年轻人。

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是这个样子,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呆在这样的房间里与玫瑰相伴呢?
于是他立刻去洗澡,洗完之后找出虽然有点旧但比较干净的衣服。然后刮了胡子,把自己从头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后再照照镜子,突然间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年轻帅气的脸!

这时候,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很不错,为什么要去当乞丐呢?
这是他当乞丐以来第一次这样问自己,他的灵魂在瞬间觉醒了,其实我也很不错。

再看看房间中的一切,再看看这朵美丽的玫瑰,他当下立刻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第二天不再当乞丐而是去找工作, 因为他不怕脏和累,所以第二天他很顺利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几年后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企业老板!
 
从心理学上看,这是 “配套效应”在一个乞丐身上的极致表现。

 

二、配套效应

“配套效应”又叫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的。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狄德罗效应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东西,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与之配套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人们在得到一些理想抱负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摆脱落后的现状,去积极追求更好的生活。


三、 “配套效应”在小孩成长中的运用
老师或者家长如果能够在小孩的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配套效应”,一定能够像上文中的乞丐一样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运用中需要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把握,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抛砖引玉:

1、“配套效应”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长期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夸赞,在学习上常常会表现出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甚至缺乏上进心。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就需要密切关注他们,抓住时机唤醒他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上文中,一朵玫瑰花就唤醒了那个乞丐的灵魂,激发了乞丐的上进心,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并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再举个教育中的案例:

李杰是一个被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学习、品德“双差生”,经常打架、逃课,不做作业是家常便饭,但是体育不错,我抓住一个机会,任命他做体育委员,并私下联系家长,一起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好。于是,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散漫的行为开始逐渐得到改变,对工作开始认真负责起来。我借助这个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并联系任课老师及其家长,使他不断地受到表扬和认可。一段时间之后,李杰学习认真了,对同学也能团结关心,并有了自己的学习规划了,一个全新的富于上进心的李杰出现在了同学面前。

案例中,因为一个体育委员的职务,使李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李杰开始以体育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觉得自己要配得上体育委员这个职务,于是“配套效应”就激发出李杰的上进心。当然,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意志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家长或者老师不断鼓励和支持。


2、“配套效应”促使孩子补强短板
学习越是到后来,一般学生越是容易出现拐脚科目,也就是学习上的缺陷、短板,适时的“配套效应”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把自己的薄弱科目提高。

小强初中时候物理就有点差,因为这个差点没考到重点高中。升入高一时,家长找到班主任和物理老师,把小强的具体情况告诉了他们,提出让小强当物理课代表的要求,并希望老师能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军训结束后,当班主任宣布课代表名单,小强有点莫名其妙,但更多的是兴奋。于是,小强时时以课代表来要求自己,一学期下来,初中薄弱的物理却成为了优势科目。

这就是“配套效应”在学生教育中的奇妙,你给他一个职位,他就会以这个职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让自己配得上这样一个职务。

3、“配套效应”启发孩子追求完美
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运用“配套效应”也同样如此。比如,小孩顽劣,各方面都比较差,缺乏上进心,我们在“配套效应”中就必须注意,所谓配套,要求不能太高,只能抓住他为数不多的闪光点来激发他;再如,小孩有上进心,但某一方面比较薄弱,我们就针对这个方面,合理地运用“配套效应”,他薄弱的地方就可能逐步提高了。

当然,对于优秀的小孩,我们的“配套效应”也得升级了,来促使他去追求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小杨,成绩非常优秀,但在人际交往及问题处理上变通能力不够。高二时,班主任老师希望他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于是找到他,说,你学习这么优秀,应该能够胜任校学生会主席一职,可以去竞选一下。小杨说,我行吗?老师说,肯定行啊,要不我咋说这个话?于是,小杨在学生会换届选举时参加了主席竞选,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方面确实不是很好。但是,出于他的意料,居然就竞选成功了。小杨认为,学生会主席应该是一个品学皆优、全面发展的学生,于是,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不断地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人际交往及同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两年时间,便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全面皆优的优秀学生,并通过自主招生进入著名的北大学府。
 
总结语:任何一个心理学效应都既有利又有弊端,就比如“狄得罗效应”,积极的一面是我们可以用来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用在教育小孩方面则可以激发小孩向好的方面发展,完善自己的学业和人格;但不利的一面就是,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否则,会把自己带入到深渊,不可自拔。作为老师和家长,在运用中要趋利避害,方可发挥其积极的效用。
2019.10.29

心理法则专栏文章链接:

家长课堂︱心理法则专栏:第四章   合理运用“巴奴姆效应”,点燃待优生的希望之光

家长课堂︱心理法则专栏:第三章   利用登门槛效应,帮小孩逐级完成学习目标

家长课堂︱心理法则专栏:第二章   孩子沉迷玩乐、学习缺乏动力,咋办?多种效应促成理想教育

家长课堂︱心理法则专栏: 第一章  努力做自己小孩的教育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