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換個思路,即科技設施的投資能否改變我們生活。因爲當年四萬億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如今做過高鐵的人,少說有全國人口一半。

疫情進入收尾階段,如何保住經濟不下滑的討論,熱度已超越疫情所產生的人員傷亡。一夜春風間,“新基建”這個詞霸屏各大財經頭條。

“新基建”從字面上看,對應了老基建。老基建指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央劃撥四萬億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房地產、高鐵等超大型項目。2011年,高鐵逐漸成爲替代火車,成了中國人第一選擇的出行方式。

四萬億的另一個效果,就是房價開始蹭蹭上漲。當時的樓市,受拖累金融危機,已經處於泡沫被刺穿的階段,但大手筆的四萬億活生生托起了房地產公司,塑造了恒大、碧桂園等一個個巨頭。

回顧這段歷史,很多人頗有微詞。不過當年的金融危機人人自危,四萬億消息出來後,主流情緒是歡呼雀躍。2012年開始,市場開始批判這個計劃的聲音,但質疑聲很快被2015年的央行放水掩蓋。

2015年是個神奇的年份,天量資金進入股市後遭遇史無前例的黑天鵝,年底深圳房價開始飆漲,並於隨後兩年席捲全國,中華大地進入轟轟烈烈的漲價去庫存歷史。

因此本輪“新基建”,市場在質疑基礎建設是否重回老路。然而,“新”字代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向。

本輪建設的重點投向,包括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清一色的科技設施,爲了這套方案,中央聯合多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比如批覆大學開設不少新興專業,包括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工業互聯網等。

“新基建”會提振經濟嗎?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換個思路,即科技設施的投資能否改變我們生活?回答是絕對的。

因爲當年四萬億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方式,如今做過高鐵的人,少說有全國人口一半。市場記住了大水漫溉導致的樓市長牛,但忘記科技力量的改變。

被譽爲第四次產業革命的5G技術,三年內將以驚人的方式改變我們生活。高鐵帶來的是交通的變革,然後是城市經濟帶的地緣碰撞,那麼更直接的硬核科技,改變更爲直觀。

至於能否提振經濟,既然高鐵帶來的蝴蝶效應,有效對沖了當年的經濟下滑。因此科技革命的前期建設,當然也會對沖如今遭受疫情影響產生的宏觀經濟下滑趨勢。

這兩年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進入刺激內需消費的階段。這是走過了投資、外貿的階段,當投資再度來臨時,將擴大內需消費的內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