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分餐制再次成为备受追捧的新风尚。


而在一个多世纪前,同样是一场瘟疫挑起一场浩劫,31岁的年轻医生伍连德提出旋转餐盘的概念,放上公筷、公勺,减少细菌传播。一个小小的创新,却在人类文明史上迈进一大步。


110年前,他扑灭了那场瘟疫,还推动了分餐制

鼠疫严重时的哈尔滨。

发现鼠疫

1910年12月24日,哈尔滨火车站。迎着漫天大雪,听着遍地哀号,伍连德和学生林家瑞踏上了这片“谈鼠色变”的苦难之地。


出生在南洋,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他受命担任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3年后,又被任命为东北防疫总医官,一路北上,去消灭一种不明原因的怪病。


病人先是发烧、气喘、咳嗽,过不了几天便吐血而亡,死后皮肤呈紫红色。这种病在哈尔滨傅家甸已经流行了一个多月,死亡人数每日递增,疫情失控,“如水泻地,似火燎原”。


那是清王朝最后一个冬天,内忧外患。从官员到百姓,从朝堂到地方,人们对现代医学一无所知。日本与俄国则以防疫为由,虎视眈眈、趁火打劫。


为了尽快找出病因,伍连德在客栈一间幽暗的小屋里,对一具遗体进行了解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这场解剖是秘密进行的。


很快,伍连德在血液中有所发现——光学显微镜下,鼠疫杆菌的形态暴露无遗。一系列研究证明土拨鼠是其来源,这是一场由捕猎旱獭引发的灾难。作为以往腺鼠疫的升级版,肺鼠疫可通过飞沫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这是人类流行病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理论,成为此后伍连德指挥战“疫”的科学依据。


110年前,他扑灭了那场瘟疫,还推动了分餐制

1911年,伍连德和助手在他的第一个实验室工作。


科学战“疫”

伍连德立刻向朝廷建议,派遣军队,调遣医生,动用警察协助封锁交通要道。同时向哈尔滨百姓宣传鼠疫防控知识,教他们可行的防护方法。


初来乍到,风俗习惯、语言交流都让伍连德颇感为难。面对当地官员和医生的不理解、不认同,他没有退缩,一遍遍解释自己的判断,分享自己的发现。


没想到,他的方案被曾参与过印度等地鼠疫防治的专家、法国医生迈斯尼全面否定。迈斯尼主张飞沫没有传染危险。可不到十天之后,迈斯尼便染上肺鼠疫,以生命为代价为错误买单。


这一消息传来,巨大的恐慌情绪和看不见的“敌人”交织在一起,如一张巨网笼罩在哈尔滨上空。人们开始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伍连德,祈求一丝曙光。


伍连德曾在自传中写道:“很明显,传染是通过病人咳嗽和飞沫一个接一个发生,能够阻止的办法只有严格地将病人从健康人群中隔离开来……药品没有丝毫作用,因为这种疾病对肺的破坏太快了。”


隔离,是最有效也是最廉价的防疫之法。在伍连德的筹划下,整个傅家甸被分成四个区,往来铁路实行严格检疫,流动人口受到管控,学校、客栈、剧院和浴室变成了消毒站,寺庙和废弃的房屋改建成病房和医院。


当时每个区有一个首席医官、两名助手,还有卫生警察、消毒员、检查员和担架员。居民都要佩戴臂章,分红、黄、蓝、白不同颜色,只能在本区活动,即使住对门,也不准来往。警察每天派人到各家各户检查。


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防护也严。一批妇女批量赶制。人们戴上口罩,把嘴和鼻子遮挡起来,称它为“伍氏口罩”。

110年前,他扑灭了那场瘟疫,还推动了分餐制

餐厅旋转餐盘应运而生

不仅口罩,餐厅旋转餐盘也在伍连德的倡导下应运而生。


中国民众喜欢集体吃饭不分餐,但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筷子夹同一盘菜会引起交叉感染。伍连德提出放上公筷、公勺,采用西方的分餐制,尽量减少细菌传播。


随后,伍连德所居住的道台府采取“双筷制”,即每人使用两双筷子:一双取食,一双入口。这样,卫生的问题解决了,但不够方便。


伍连德又建议设计一种旋转餐桌。当时的衙门主厨郑兴文灵机一动,在八仙桌上装个圆板,中心以铁柱为轴,让圆板旋转起来,并在每道菜旁放一勺或一筷做公用。这样既解决了共食风险,又兼顾了中式菜肴的特色和饮食习惯。从此,旋转餐桌便流行起来。


其实,我国饮食方式最早的雏形就是分餐制。早在中国上古时代,商周秦汉时期,无论从壁画还是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代人讲究分餐的排场。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为人偏好养门客,在宴请一位新投奔的侠士时,由于侍从不小心用身体挡住了烛光,这个侠士认为孟尝君的食物与自己的食物不一样,感觉受到冷遇的侠士欲离席而去。而孟尝君叫住他并给他看了自己的食物,侠士才恍然大悟,原来吃的东西都一样。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筵席已经开始实行分餐制。


在古代出现这种用餐制度,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的。


先秦时期,儒家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儒家学派提出的“礼仪”以及“长幼尊卑”观念,对分餐制有重要影响。《周礼》记录: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也有如下规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可见,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所享用的美食也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


到了唐宋之后,突然之间,“吃饭”变成一件更加热闹的事,“以礼而食”逐渐被共同用餐的文化取代。


诸多卫生领域专家指出,相当数量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餐桌上筷箸触碰时导致的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伍连德提出的分餐制,对于阻断鼠疫疫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到1911年4月底,整个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鼠疫被彻底消灭。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不到四个月就成功击败一场传染病,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当时出版的《远东报》这样评价:“其能以如此有效者,皆赖伍医生连德之力。”

110年前,他扑灭了那场瘟疫,还推动了分餐制

来源:*** 赵旭 乌梦达 刘良恒 帅才/文、《新华每日电讯》杨思琪/文、上观新闻 彭薇/整理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110年前,他扑灭了那场瘟疫,还推动了分餐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