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牛X的帮派叫“丐帮”。在小说和电视中,丐帮的乞丐们,别描述的神乎其神,能文能武。其中最有名的乞丐,就是“九指神丐”洪七公,不过虽然他武功高强,也只是小说中的人物罢了。当然也有很多关于乞丐传奇的故事,有的当了国家栋梁,有的还当上了皇帝。不过大熬哥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人物,他不会绝世武功,也没有过人的文采,他就是一个乞丐,可是却被载入正史,千古留名,也是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载入史册的人物。

他就是出生在清朝时期的武训,他的本名并不叫武训,而是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他的本名叫武七,这个名字很好理解,就是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就叫武七。今天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他的故事。

在道光年间,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有一个姓武的,穷苦人家生了一个孩子,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取名为武七。可是他的命运非常的悲惨,在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事,原本贫穷的家里就更艰难了,更别提读书了。到了14岁的时候,他就外出打工了,可是却常常遭到雇主的欺负,嘲笑他是文盲,不会算账,并以此为由,本来没有给他发工资,却说已经发完了三年的工钱。年幼的武七去和雇主争辩,反被诬为“讹赖”还遭到了一顿毒打,从此以后武七便一病不起。

后来,他的病渐渐好了起来,同时他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文化,真可怕”所以他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行乞兴学”。于是在武七20岁那年,他就踏上了行乞之路。


就这样一个穿着破烂,行为古怪的乞丐映入了世人的眼帘。他有的时候模仿动物、有的时候表演杂耍、甚至还吃虫子等等的手段,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很多人都被他的“滑稽”而逗乐,从而给他赏钱,就这样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边走边乞讨,而他乞讨来的钱,他自己从来都不舍得花,而是依然穿得破烂,吃的也相当不好,可是他却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很多人听到了他嘴里喊的口号都觉得好笑,一个乞丐居然要修建“义学院”?很多人都以为他是疯子,并且嘲笑他。

可是他依然日复一日的坚持着,就这样几年过后,他存了不少的积蓄,可是由于他居无定所,当时又没有银行,他便找到了一位姓杨的举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杨举人说了后,杨举人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转眼间30年就过去了,在乞讨的这30年里,武七积攒下了田地230亩,钱3800余吊。按照如今的算法,可以说他已经是有房有车的成功的中年男人了,只要他愿意,估计娶个媳妇,在弄个小妾是绝对没问题的。可是他依然过着乞丐的生活,这些钱他也没有自己多花一分。因为他的这些钱是用来建义学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武七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到杨举人商议建义学的事,可是杨举人却对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劝他先娶妻生子,可是武七却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就这样武七开始用自己乞讨来的资金,建起了“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们,也可以学到知识。而他自己为此也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娶妻,更没有孩子,就连他的亲戚找到借钱,他都从来没借过,他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建“义学”他自己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后来武七的事迹,被山东巡抚张曜闻得知,为他赐名为武训。还把他的事迹告知了光绪皇帝,而他的行为一经禀报,就轰动了整个朝野。更是被皇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并被载入了史册。这就是大熬哥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对武训这个人怎么看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