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問,古代那麼多皇帝,如果嫡長子爲雙胞胎,如何立儲。綜上所述,即便還有一些皇帝身體康健,然而能否生育雙胞胎幾乎由皇后說了算,而有助於生育雙胞胎的條件極爲苛刻,幾乎沒有哪位皇后可以達到,因此,古代皇帝根本就很難生出雙胞胎。

有人問,古代那麼多皇帝,如果嫡長子爲雙胞胎,如何立儲?
嫡長子宗法制始創於西周建立初期,由周公旦一手創立,就是說君王應傳位於嫡長子。何謂嫡長子?天子或諸侯正妻所生的長子。當然,這個正妻並非一成不變,如果正妻品行不端或是嫡長子不受國君待見,那麼,國君往往會廢掉原來的正妻,而另立其他所寵的嬪妃或所寵皇子的母親爲正妻。如此,後來正妻的大兒子將被立爲嫡長子。例如,漢景帝廢慄姬而另立王夫人,劉徹爲太子。
那麼,從古到今,有哪些朝代使用嫡長子宗法制來立儲呢?
周朝的分封制使得周天子與數百諸侯並存,尤其是春秋以來的禮崩樂壞,使得嫡長子宗法繼承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庶子奪位層出不窮,那是一個強者定章程的時代,所以不多作討論了。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自稱皇帝開始,到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前後大約2000年的時間裏,中國大概出了400多位皇帝。然而,並非所有的皇朝都按嫡長子宗法制來立儲,可以說能遵循該制度的基本是漢人皇朝。
清朝採用祕密立儲制度,而元朝初期仍採用由宗親、貴戚和勳臣參加的庫裏臺大會選舉制度,後來也曾融入了漢人的嫡長子宗法制。除此之外,佔據皇帝人數半壁江山的五代十六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雖然其中也不乏採用嫡長子宗法制來立儲,然而可惜的是,那些皇帝多數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人砍了或攆下臺了,立儲對他們而言,其實意義不大。金遼兼具朝代時間不長且非漢人皇朝,也沒有談論的意義。然而,西夏卻是個例外,其政體制度大致參考宋朝,因此立儲倒是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
綜上所述,除掉秦隋兩個短命王朝,真正採用嫡長子宗法制度的朝代大致只需考慮漢、三國、晉、唐、宋、西夏、明等朝代罷了,期間皇帝大概100餘人。
那麼,這100餘位皇帝,又有幾人能生雙胞胎呢?
本來開國皇帝畢生忙於攻城略地,相對那些坐享其成的子孫們來說,應該是壽命短、兒子少。然而,事實恰好相反,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人均活過了60歲,兒子也不少。另外,就數風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和宋徽宗趙佶了,此二人愛江山更愛美人,後宮女子不計其數,兒子均超過了30個。漢武帝劉徹和明成祖朱棣在他們的朝代算是長壽之帝,然而,他倆忙着開疆拓土,雖然壽命較長,然而所出無幾。
其實,古代皇帝雖然錦衣玉食,然而平均壽命不長。就以明朝爲例,也許是朱高熾基因不好,除了朱厚熜,其他幾任皇帝幾乎沒有超過40歲的。如此短命,別說雙胞胎了,想多生個兒子都頭痛。
當然,有些皇帝壽命長、身體健康,後宮三千,還是有機會生下雙胞胎。然而,據統計,能否生雙胞胎其實主要取決於母親。
如果母親本身爲雙胞胎,那麼下一代爲雙胞胎的概率爲1.7%。母親年齡達到40歲,或產次達到7次以上,那麼生雙胞胎的機會較大。女性多喫番薯有助於生雙胞胎。
如此看來,幾乎沒有哪位皇后能滿足以上任意一個條件。
首先,未有任何資料顯示哪位皇后爲雙胞胎。其次,第二個條件更是苛刻,古代女子年滿40歲,早已是人老珠黃,皇帝哪裏還會臨幸,因此,也很難生育7次以上。據我所知,古往今來,那麼多皇后,也只有武則天和婁昭君是個例外,她們憑藉着美貌與手段,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確實子嗣衆多,且產子年齡均超過了40歲。坊間也曾傳說她們都誕下龍鳳雙胞胎,然而卻無史料記載。最後,第三個條件幾乎不必考慮了,皇后怎麼可能以番薯爲食呢?
綜上所述,即便還有一些皇帝身體康健,然而能否生育雙胞胎幾乎由皇后說了算,而有助於生育雙胞胎的條件極爲苛刻,幾乎沒有哪位皇后可以達到,因此,古代皇帝根本就很難生出雙胞胎。
那麼,回到題目本身,假如哪位皇后有幸誕下雙胞胎,如何來立儲呢?
古代的醫療條件落後,女子生育都靠自然分娩,而且雙胞胎幾乎都是早產兒,雖然皇宮有奶孃,然而雙胞胎都能存活的幾率並不高。如果其中一個比較強壯,另一個往往因爲先天不足而夭折的可能性就比較高。太子並非孩子一出生就直接冊立,因此,界時只需冊立存活者爲太子即可。
另外,如果是雙卵雙胞胎,那麼兩個孩子長相併非完全一樣,還是容易分辨,這樣,只要記住那個孩子先出生,那個就是嫡長子。
如果是單卵雙胞胎且都存活下來了,這就比較棘手。因爲兩者外形幾乎完全相同,常人根本無法分辨。那怎麼辦呢?真的掐死一個嗎?虎毒都不食子,別說古代帝王也沒有遇上這樣的煩惱,即便有,未必也真的下得去手。要是我,兩者中身體好的那個冊立爲太子,另一個暗暗養在宮中。太子即位之前作爲太子儲備人,萬一太子還沒即位就病重要掛了,就暗立另一個爲太子。如果太子順利即位,那麼雙胞胎兄弟可以成爲替身,關鍵之時,還能代受宮變等禍端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