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而超越当代偏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今天的书单,是BBC邀请了世界各地知名的书评家,从156份提名中选出来了12本书,作为本世纪目前为止最伟大的小说。虽说距离21世纪末还有八十多年,但我们毕竟不能亲眼看到它结束,所以这个书单还是值得一看。

◆ ◆ ◆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胡诺特·迪亚斯

位于榜首的这本书是多米尼加裔美籍作家胡诺特·迪亚斯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是新泽西贫民窟一个名叫奥斯卡的书呆子,他梦想着成为多米尼加裔美国版的托尔金并找到真爱。这本书堪称马尔克斯后,又一本让你热血沸腾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

◆ ◆ ◆

《已知的世界》

爱德华·琼斯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855年。经营种植园的亨利·汤森虽然现在是奴隶主,却有着奴隶出生。这本书给人的代入感很强,它成功让读者陷入一个复杂的道德处境,难以轻易做出判断。书评人称:这本小说“果敢地讲述了美国混乱的历史,引人入胜”。

◆ ◆ ◆

《狼厅》

希拉里·曼特尔

这是一本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身边的权臣)为视角大胆重塑十六世纪欧洲传奇的小说。如果你对英国历史和文学较为熟悉,那这本书可以带你回到那个时代,验证你心目中对那个时代人物以及社会风貌的想象。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本书就是英国的二月河版的《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雍正皇帝》。

◆ ◆ ◆

《基列家书》

玛丽琳·罗宾逊

垂老的牧师给7岁的儿子写下这部“家书”,历数了小镇基列从南北战争到1956年一个世纪以来的际变,而这封“家书”其实是一部生动的美国近代史。评论家们对这本书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个故事横跨多代人,书中反复灌输的是人们对超越的渴望,还展现出21世纪的精神生活。它本身便是个奇迹。《基列家书》在未来的100年中仍会被人传阅。”

◆ ◆ ◆

《纠正》

乔纳森·弗兰岑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尖锐的几世同堂的家庭故事,成功抓住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时代精神。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阿尔弗雷德、伊妮·德兰伯特和三个已界中年的孩子齐聚一堂,一起庆祝可能是最后一个阖家团圆的圣诞节。此时,丈夫阿尔弗雷德的帕金森综合征病发,而美国也正处于经济危机的边缘。

◆ ◆ ◆

《卡瓦利尔和克雷的神奇冒险》

迈克尔·夏邦

本书的主人公乔·卡瓦利尔是一个电影魔术师般的人物,1939年他神奇地从布拉格的纳粹集中营逃脱,并最终到达了美国纽约,之后和侄子萨米·克雷联手设计了一个叫“逃脱侠”的超级英雄漫画人物,并因此开启了漫画的黄金时代。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了超级英雄漫画,并凭借迅猛崛起的技术浪潮缔造成为风靡全球的偶像神话。这本小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搭建起了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桥梁,并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一世纪其他的优秀作品。

◆ ◆ ◆

《恶棍来访》

珍妮弗·伊根

这本书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A和Part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片段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这些看似独立而又个性化的人物故事犹如各个精彩曲目散落在全书的十三个章节之中,作者用音乐这条主线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整个美国音乐产业、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一代摇滚青年的青春与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兴衰、起落与幻灭。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情感的起起落落,无不刻上了时间“恶棍”的无情烙印。

◆ ◆ ◆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本·芳汀

一个美军的突击小队在与伊拉克反叛分子交火中,一人牺牲,一人受伤,幸存的其他八人却因为福克斯电视台的宣传而成为国家英雄。芳汀用19岁少年比利·林恩的口吻讲述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他的渴望、他的困惑迷茫和他的创伤后压力症交织在一起,融合进了过度开发的德州、橄榄球、商业和战争里面。这部被誉为伊战版《第22条军规》的故事,预计今年将由李安导演搬上大银幕。

◆ ◆ ◆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这本书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他笔下的爱情、战争、阶级、童年、英格兰充满了绚丽、迷人的色彩。这部小说分为3部分,整个故事围绕一个小女孩产生的一个令她悲伤的误会展开,在这一线索的引导下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事件,从而使故事发展到精彩而出人意料的高潮结局。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自2007年作为威尼斯电影节揭幕电影上映以来,好评如潮,曾获得2008年奥斯卡7项提名。

◆ ◆ ◆

《半轮黄日》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

这部小说以半个世纪之前的尼日利亚为背景,通过三个不同年龄主人公的命运交织,讲述了非洲大地上的战争与苦难。阿迪奇埃的作品始终致力于描述后殖民时代的非洲现实,她本人也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

◆ ◆ ◆

《白牙》

查蒂·史密斯

晨曦之初,世纪之末,乱哄哄的北伦敦。这里有世界上所有的肤色,以及相同的雪白牙齿。刚刚结束三十年婚姻的阿吉觉得,活在哪里,就该死在哪里,这才叫死得其所。他就该死在城里那条污秽的街道上。但阴差阳错,他没死成。六个星期后,他与十九岁的黑人姑娘再入围城,走入乱哄哄的北伦敦,为一场世纪末的悲伤而荒凉的大戏拉开序幕。

◆ ◆ ◆

《中性》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小说开篇就写到“我出生过两次”,一次作为女婴,在1960年底特律的一月,一次作为少年男子,在1974年密歇根的急诊室里。自1993年的处女作《少女自杀》后,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用双性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出版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销量上百万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