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說過,所謂常識,往往不過是時代的偏見。而超越當代偏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經典。今天的書單,是BBC邀請了世界各地知名的書評家,從156份提名中選出來了12本書,作爲本世紀目前爲止最偉大的小說。雖說距離21世紀末還有八十多年,但我們畢竟不能親眼看到它結束,所以這個書單還是值得一看。

◆ ◆ ◆

《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

胡諾特·迪亞斯

位於榜首的這本書是多米尼加裔美籍作家胡諾特·迪亞斯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是新澤西貧民窟一個名叫奧斯卡的書呆子,他夢想着成爲多米尼加裔美國版的托爾金並找到真愛。這本書堪稱馬爾克斯後,又一本讓你熱血沸騰的魔幻現實主義力作。

◆ ◆ ◆

《已知的世界》

愛德華·瓊斯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1855年。經營種植園的亨利·湯森雖然現在是奴隸主,卻有着奴隸出生。這本書給人的代入感很強,它成功讓讀者陷入一個複雜的道德處境,難以輕易做出判斷。書評人稱:這本小說“果敢地講述了美國混亂的歷史,引人入勝”。

◆ ◆ ◆

《狼廳》

希拉里·曼特爾

這是一本以托馬斯·克倫威爾(亨利八世身邊的權臣)爲視角大膽重塑十六世紀歐洲傳奇的小說。如果你對英國曆史和文學較爲熟悉,那這本書可以帶你回到那個時代,驗證你心目中對那個時代人物以及社會風貌的想象。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本書就是英國的二月河版的《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雍正皇帝》。

◆ ◆ ◆

《基列家書》

瑪麗琳·羅賓遜

垂老的牧師給7歲的兒子寫下這部“家書”,歷數了小鎮基列從南北戰爭到1956年一個世紀以來的際變,而這封“家書”其實是一部生動的美國近代史。評論家們對這本書曾給予很高的評價:“這個故事橫跨多代人,書中反覆灌輸的是人們對超越的渴望,還展現出21世紀的精神生活。它本身便是個奇蹟。《基列家書》在未來的100年中仍會被人傳閱。”

◆ ◆ ◆

《糾正》

喬納森·弗蘭岑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尖銳的幾世同堂的家庭故事,成功抓住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時代精神。在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之際,阿爾弗雷德、伊妮·德蘭伯特和三個已界中年的孩子齊聚一堂,一起慶祝可能是最後一個闔家團圓的聖誕節。此時,丈夫阿爾弗雷德的帕金森綜合徵病發,而美國也正處於經濟危機的邊緣。

◆ ◆ ◆

《卡瓦利爾和克雷的神奇冒險》

邁克爾·夏邦

本書的主人公喬·卡瓦利爾是一個電影魔術師般的人物,1939年他神奇地從布拉格的納粹集中營逃脫,並最終到達了美國紐約,之後和侄子薩米·克雷聯手設計了一個叫“逃脫俠”的超級英雄漫畫人物,並因此開啓了漫畫的黃金時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了超級英雄漫畫,並憑藉迅猛崛起的技術浪潮締造成爲風靡全球的偶像神話。這本小說就是從這個角度搭建起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橋樑,並極大地影響了二十一世紀其他的優秀作品。

◆ ◆ ◆

《惡棍來訪》

珍妮弗·伊根

這本書猶如一張音樂唱片,由PartA和PartB兩個部分組成。全書用13個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片段講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這些看似獨立而又個性化的人物故事猶如各個精彩曲目散落在全書的十三個章節之中,作者用音樂這條主線巧妙地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展現了整個美國音樂產業、不同時代的科技與文化現象,一代搖滾青年的青春與理想,在時間的流逝中興衰、起落與幻滅。音樂產業的辛酸流變,科技的突飛猛進,情感的起起落落,無不刻上了時間“惡棍”的無情烙印。

◆ ◆ ◆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

本·芳汀

一個美軍的突擊小隊在與伊拉克反叛分子交火中,一人犧牲,一人受傷,倖存的其他八人卻因爲福克斯電視臺的宣傳而成爲國家英雄。芳汀用19歲少年比利·林恩的口吻講述了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他的渴望、他的困惑迷茫和他的創傷後壓力症交織在一起,融合進了過度開發的德州、橄欖球、商業和戰爭裏面。這部被譽爲伊戰版《第22條軍規》的故事,預計今年將由李安導演搬上大銀幕。

◆ ◆ ◆

《贖罪》

伊恩·麥克尤恩

這本書是伊恩·麥克尤恩的代表作,他筆下的愛情、戰爭、階級、童年、英格蘭充滿了絢麗、迷人的色彩。這部小說分爲3部分,整個故事圍繞一個小女孩產生的一個令她悲傷的誤會展開,在這一線索的引導下發生了一系列的悲劇事件,從而使故事發展到精彩而出人意料的高潮結局。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自2007年作爲威尼斯電影節揭幕電影上映以來,好評如潮,曾獲得2008年奧斯卡7項提名。

◆ ◆ ◆

《半輪黃日》

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埃

這部小說以半個世紀之前的尼日利亞爲背景,通過三個不同年齡主人公的命運交織,講述了非洲大地上的戰爭與苦難。阿迪奇埃的作品始終致力於描述後殖民時代的非洲現實,她本人也被譽爲非洲現代文學之父阿契貝在21世紀的傳人。

◆ ◆ ◆

《白牙》

査蒂·史密斯

晨曦之初,世紀之末,亂哄哄的北倫敦。這裏有世界上所有的膚色,以及相同的雪白牙齒。剛剛結束三十年婚姻的阿吉覺得,活在哪裏,就該死在哪裏,這才叫死得其所。他就該死在城裏那條污穢的街道上。但陰差陽錯,他沒死成。六個星期後,他與十九歲的黑人姑娘再入圍城,走入亂哄哄的北倫敦,爲一場世紀末的悲傷而荒涼的大戲拉開序幕。

◆ ◆ ◆

《中性》

傑弗裏·尤金尼德斯

小說開篇就寫到“我出生過兩次”,一次作爲女嬰,在1960年底特律的一月,一次作爲少年男子,在1974年密歇根的急診室裏。自1993年的處女作《少女自殺》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說用雙性人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部小說在出版當年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銷量上百萬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