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鄢陵以花闻名,家乡人介绍鄢陵时常常以“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和鸟的天堂”来形容和描绘,其中,“草的海洋”之所以被如此冠称,却与陈化店镇的伍子村有着莫大的关系。
伍子村毗邻横贯鄢陵东西的311国道,走进村庄,就会被绿意盎然的草坪、新潮气派的小楼、宽阔平整的街道所吸引。伍子村的草坪种植是从1989年开始的,一名花匠首种本特4号草坪并成功获利后,村民们竞相效仿种植,一举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河南草皮第一村”。
随着伍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人们对伍子村的由来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说,伍子的来历与伍子胥有关,伍子胥在鄢陵的传说众多,鄢陵境内更有不少村庄的命名与伍子胥有所关联。
春秋战国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后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奢一家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走。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演绎出了众多的传说故事,最有名的当属“过昭关”和“保马娘娘被困禅宇寺”的故事了,而今,鄢陵县南坞乡的南坞村还有一座禅宇寺。
据《鄢陵县地名志》记载,伍子原来的名字叫赵庄。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太子胜从郑国出逃返回吴国时,路经鄢陵县的赵庄。当时,赵庄的街头有一寺庙,庙内有一群和尚,这些和尚不潜心向佛,而是典型的恶僧,对方圆几里的村民常常催粮收租,抢男霸女,什么坏事都干,仗着一身武艺,村民斗不过,官府不敢管。伍子胥与太子胜路过此地借宿时,听了村民的哭诉,遂与众恶僧展开搏斗。一场恶战直杀得昏天黑地的,终于将众恶和尚斩尽杀绝,为民除去了祸害。
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公德,村民们在村西头为伍子胥立庙塑身,日夜供奉香火,祈求保佑村民平安幸福。于是,村民将村庄的名字改为伍子村。
《鄢陵县地名志》记载,伍子村由东街、集上、晋家、西街、中心寨五片组成,呈多块状,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中部为中心寨,有深丈余、宽五丈的壕沟环绕,南北街一条。东南隅称集上,东西街一条。
明朝时村人赵磊,武艺出众,性情豪放,因屡试不第,隐居他乡,在此一代极有影响。村西有伍子胥庙遗址。
此外,伍子村的后面还有一个村庄名为后杨,其名也与伍子胥有关。据传,杨姓祖士治,原籍山西洪洞,明初迁民至此。建村于伍子胥庙后,故名。东西南三面各有大水坑,总水面有20余亩。街心处南北对有茶馆两座,为老人品茶对弈场所。
传说终归是传说,真假无从考证。据史料记载,伍子胥出逃时,因为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到了宋国,但宋国内乱,便与太子一起投奔到郑国。在郑国,太子建与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推翻郑定公,事发后被郑定公杀害。伍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按照从出逃的路线来看,伍子胥从郑国到吴国,必须经过鄢陵境内。
故此可以推断,伍子胥在鄢陵境内斗杀恶僧之事,应为真事。
关于伍子胥庙的记载,清汪为熹所著《鄢署杂抄》记载:“伍子胥庙在西营北保,杜嘉禾撰记。西晋永嘉中期,吴相伍员庙吴郡人,叔父为台郎(尚书郎)在洛阳,正值京都倾覆,归途阻塞,当济江南风不得进,即投奏,日即得渡。”
元朝时有诗人曰:
苍苍古庙映林峦,漠漠烟霞覆古壇。
精魄不知何处去,威风犹入浙江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