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固仁

大帐之中,曹操在研究部署好战争计划后,就拖起竹简,认真研究文章之道。对此,《三国志》不吝笔墨对曹操给与了高度称颂的概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于曹操在乱世枭雄中的业绩后人研究很多,本文就着重曹操个人气质和文学领域简要进行描述。

曹操画像

曹操本人擅长书法和对弈,甚至还“亦解方药”,这种多方面的才华让人惊讶。在战争的环境里,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近代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对曹操评价非常生动传神:“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本事。”

曹操的个性让他的文学创作也独具一格,气魄雄伟,意境雄浑。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现实主义,表现了体贴民生和痛斥东汉末年的种种社会弊端。曹操写的诗作,大部分都表现出这种情怀,如《蒿里行》、《苦寒行》,无不表现了地方割据造成的经济凋敝。

曹操书法

但是,曹操并非不加区别的指责战争,他深知要去除割据,必须“以战去战”。征伐袁绍时,他率领人马翻阅太行山,在山上写出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豪迈诗句。在平定乌桓时,他又写出了横贯古今的《观沧海》。五十三岁这年,他又总结人生,认为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活出人生真谛。为此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除了自己写诗外,曹操更多的是引领和改革一代文风,由此让他成了那时的“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在文学作品和形势上,打破了一套陈旧的格调。就是文章简约严明,通脱,不受传统思想束缚。“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因此他所写的文章,大多质朴充实,简约明确,没有虚伪的情感和浮夸的词藻。至今保留下来的曹操写的公文一类的作品,大多在几十字到百余字之间,甚至连二三百字以上的作品都很少。在其所有作品里,《自明本志令》也就是一千多字,堪称曹操式的“短、平、快”。

观沧海

尽管曹操在沙场上所向披靡,但是他始终没忘记文学的重要性。除了自己写出了不少气势雄伟的诗文外,凭借着自己的影响,组建了一支文学队伍,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就是这一典型代表。后来的李白对这段历史颇为仰慕的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个“骨”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精气神,而曹操引领了这个不俗的风骨。

此外,曹操对文化和学术事业都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如公元202年,他下令兴建学校,一县满五百户的,他就设置一命负责教务的官员。

东汉末年,文人往往被官员豢养,如同唱戏的没有地位,因此往往文人被当做“俳优畜之”,毫无社会地位可言。曹操在根本是空前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王粲对此称颂曹操说:“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三国志》可知,曹操在这些文人的心里颇受爱戴。也因此建安文学团队更为庞大,他们聚集在邺下,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这些文人聚在一起,饮酒宴会之时,撒笔酣歌。写出的作品“志深笔长”,“梗慨而多气”,反映了东汉末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现实。

影视形象

对于建安文学的骨感们,曹操则都是量才而用,十分重视。如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文学地位最高,原来是依附刘表的。曹操南下攻荆州时,王粲劝刘琮归附曹操。曹操封他为丞相掾,还给关内侯的爵位。刘桢以文学著称于当时,被曹操请到邺下,封为丞相掾属。陈琳在袁绍手下,起草过谩骂曹操的檄文。曹操打败袁绍,毫不计较,封他和阮璃为司空军谋祭酒,军国檄书,都要他们起草。曹操极为欣赏他们的文笔。“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日:‘此愈我病。’”“太祖尝使瑀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建安七子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汉末女文学家蔡文姬受到曹操的礼遇。她原是大书法家蔡邕的女儿,自董卓乱后,她被匈奴兵掳走,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就派出使者并带了大量金钱 ,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在接见蔡文姬时,曹操颇重情义地闻到:“听说你父亲写了很多书信,你能回应起来吗?”蔡文姬回答说:“我父亲写的书有四千多卷,都已经遗失,没有存下来,现在我能背的出的,也只有四百多篇。”曹操听了立即说:“我派十个人给你当秘书,把你回忆的都记下来。”蔡文姬回绝好意,自己动手,写下来四百余篇文字,这些都成了文化史上重要事件。以此可知,曹操对蔡邕是寄托了相当深厚的情感,并对他的文化遗产传扬下去,对故人女儿的救赎更算是一种莫大侠义之情。

文姬思汉图

公元二一0年(建安十五年)冬,他在邺造铜雀台时,回顾了自己消灭北方割据势力,平定天下的经历,写下了己亥令(《让县自明本志令》。其中写道: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职.....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这一文章高度自我进行了肯定,表达了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位诗人,在文章中明白的告诉天下,自己为稳定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自己的战略布置也不会因为谁谁谁所说的而轻易做出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