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矗立在塞納河上的西岱島上,大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這座哥特式風格的基督教教堂因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詩意描繪而揚名世界。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不幸遭遇火災,頂端尖塔坍塌,玫瑰花窗被燒燬。由於正逢巴黎聖母院在進行一項修繕工程,許多文物與雕塑此前已經搬離,倖免於難。此後聖母院將長期關閉,進入漫長的修復期。
       明知巴黎聖母院不開放了,但到了巴黎不去瞻仰一下聖母院,這無論如何都是放不下的心結,畢竟是巴黎三大必看景點之一20191116日上午我們還是去了西岱島,在巴黎聖母院及周邊遊覽。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爲“石頭的交響樂”。
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爲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羣裏面,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着法國人民的智慧,融入了法國人和各國信衆太多的精神寄託,其歷史和人文意義是其它建築無法取代的。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着火位置位於聖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聖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在巴黎聖母院附近,數百人跪在聖米歇爾廣場上禱告,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淚花。巴黎市民尼古拉說:“今天是所有巴黎人傷心的一天,我們祈禱巴黎聖母院大火儘早熄滅。”(此圖取自網絡)
2019年11月6日,中法雙方簽署合作文件,就巴黎聖母院修復開展合作,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爲輝煌的建築之一。雖然聖母院已經閉門謝客,但來探望它的各國遊客依然絡繹不絕。即便在外圍觀看也能得到一種滿足,以此來感受它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建築的精緻和獨樹一幟,以及千百年來人們對她的仰慕和崇敬。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爲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衝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做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迴響。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對巴黎聖母院的關注和了解也是從觀看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巴黎聖母院》開始的。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聖母院院長Monsignor Patrick Chauvet說,教堂在火災中倖存的部分已經非常脆弱,有一半的幾率這座始建於800年前的教堂將無法被挽救。
火災發生時,聖母院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翻修工程,外部結構很大程度上被一個巨型的腳手架遮蓋。正因爲這些腳手架的阻礙,火災後的修復工作尚未真正展開。
“今天我們可以說它有50%的幾率被挽救,也就是說也有50%的幾率腳手架會在三個拱頂上坍塌。”他說。修復工作需要先拆除上萬根腳手架的鋼管。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在火災中受損,因此移動它們需要倍加小心,以免損壞已經很脆弱的建築本身。“只有把這些腳手架都挪走後,教堂才能真正脫離風險。所以可能到2021年,重建工作纔會開始。”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聖米歇爾廣場是位於拉丁區一個十字路口處的小廣場,它附近有不少咖啡館和酒店、書店,周邊也有包括聖米歇爾教堂、巴黎聖母院、聖日耳曼街區在內的古典建築羣。不過這個廣場最出名的要屬中間那座聖米歇爾噴泉了。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噴泉於1855年由加布裏埃爾建造,原擬獻給拿破崙一世,但最後決定獻給天使聖米歇爾。米歇爾青銅雕塑仗劍伏龍,龍口吐水入噴泉。這座雄偉壯觀的噴泉在一個建築物的牆壁上,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該噴泉是奧斯曼男爵重建巴黎偉大工程的一部分。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聖米歇爾廣場旁邊還有一座聖米歇爾橋,也叫王橋,是在拿破崙三世的旨意下於1857年建造的,因爲挨着聖米歇爾禮拜堂而被正式命名爲聖米歇爾橋。橋墩上的“N”是奧斯曼男爵親手所刻的拿破崙三世皇家標誌。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歷史上法國伊麗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結婚慶典以這座橋爲中心,當時吸引了50萬人前往觀賞。它的南岸是思想家伏爾泰工作過的公寓,他1778年5月30日在這個小樓辭世。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聖米歇爾大道兩旁排列着衆多的咖啡館、書店和出版社,是拉丁區最熱鬧的地帶。聖米歇爾廣場是巴黎人約會碰頭的首選地點之一。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古監獄全稱爲巴黎裁判所附屬監獄。建於14世紀,它曾經是法國宮殿的豪華寢宮,14世紀被國王被查理五世剝奪了宮殿的資格,改爲監獄,這裏曾經關押了2600名貴族,許多人都從這裏走向斷頭臺。最著名囚犯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妮特,以及判處了王后瑪麗·安託瓦妮特死刑後又被送上斷頭臺的喬治·雅克·丹東和羅伯斯庇爾等人。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以玻璃彩窗出名的皇家聖禮拜堂(Sainte Chapelle)及法國大革命後被改建的巴黎古監獄是在一起的。那天早上我們走過這裏時還未開門售票,只見有五六個人在排隊等候,“不會說不會看”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這裏是什麼地方。做攻略時的一個瑕疵讓我們就此錯過了一個不錯的景點,其實對聖禮拜堂我還是蠻嚮往的。只能把這一遺憾留到以後了。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古監獄的外景非常漂亮,這裏是巴黎最大的監獄,站在塞納河邊看,就像童話中的城堡一樣。很恢弘的建築,很有氣派,辨識度很高。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巴黎古監獄塔樓的時鐘,裝飾的十分精緻、漂亮。

巴黎:災後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廣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