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的皇位继承制度,相比前面的王朝,多了很多花样,比如,顺治皇帝继位,得益于皇位推选制度,乾隆皇帝继位,得益于密诏继承制度,总之,清代的皇位继承是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清代的统治者在不断吸取汉文化精髓的同时,传承制度也受到其余封建王朝的影响,具有很明显的继承性,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嫡长子与庶子之间的争斗很少发生。

纵观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交替更迭,它的兴衰与最高统治者皇帝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皇权,皇位之争也伴随着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古代的王位继承制

自夏商开始,皇位由原来的禅让制更改为世袭制,也就是说,皇位必须要有上一任皇帝的儿子来继承。

秦国统一后,华夏大地延续千年的皇位之争就没有间断过,改朝换代,皇位更替,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常态,皇帝的好坏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秦始皇虽确立的家天下世袭制度,但却没有规范皇位继承的规则,以至于秦朝就开始出现皇位之争,秦朝因此灭亡。

到了汉朝,刘邦吸取秦朝的教训,立长嫡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种按照宗法确立的皇位继承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得到了大多数王朝的认同。

到了清朝,这种被默认的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个有外族---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汗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密诏继承制度,皇后懿召制度等四种模式。

清代的皇位继承制度,相比前面的王朝,多了很多花样,比如,顺治皇帝继位,得益于皇位推选制度,乾隆皇帝继位,得益于密诏继承制度,总之,清代的皇位继承是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二,清代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清代的统治者在不断吸取汉文化精髓的同时,传承制度也受到其余封建王朝的影响,具有很明显的继承性,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嫡长子与庶子之间的争斗很少发生。

父亲死,儿子继位是千年来汉家王朝继位的主要方式,从秦朝到明朝,几乎都在沿用这种方式,而努尔哈赤在入关夺取中原之前,也用的是父亲死儿子继位的这种方式,但由于少数民族部落众多,兄弟继位相争出现,部落首领为皇位之争出现,严重影响了父死子继的模式。

努尔哈赤的皇位来的原本就不是那么光彩,他是废了自己的弟弟得来的皇位,而他以后,皇太极,也就是太宗皇帝死后,其弟多尔衮与兄弟发生皇位之争,兄死弟继这种继承模式太过于落后。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之争,表面上看是兄弟之间的争斗,事实是两大贵族势力之间的角逐。最后两人谁也没有当上皇帝,反而便宜了顺治。

顺治继位之后,吸取他的先祖那些兄弟相残情况,开始与汉文化相融,并且沿用了汉家父死子继的模式,明确的确立了皇位的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

到了康熙这个时代,皇位的继承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九子夺嫡,皇太子几度更换,让他放弃了明召宣布继承的模式,改用密诏,遗诏继承的模式。

说白了,康熙就是在位期间,不设立太子,等到自己百年以后,有专门的大臣宣读他的遗诏,指定接班人,这也打破了嫡长子继位的模式。

三,清代继承制度与汉家文化关系

当然,满族的先祖女真人,他们是有几大部落联合组成的,也就是后来所讨论到的八旗,八旗后人世袭几乎都是皇室成员,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时代,皇位继承在其内部有很多不合理的矛盾,就是到了清军入关以后,继承人的选定还是在八旗为王的范围之内。

雍正继位,深感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带来的不良后果,采用了密诏继承,将早就确立好的继承人写在诏书之中,悬挂在大匾之后,等百年以后方可知道谁是继承人。

乾隆皇帝沿袭他老子雍正的做法,实行秘密立储君,之后的几任皇帝,基本都是嫡子担任。至于光绪,宣统这两位,那是因为一些特殊的政治原因,在这里也就不提了。

清朝,做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是最后一个由外族建立的王朝,自然有很多的与众不同,但它却是中国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它的传承制度,在吸收了汉家王朝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继承制度。

这种制度既能体现汉家特有的,也能体现少数民族特有的特性,正是这种制度保证了清朝几百年的统治,但它始终无法跳出家天下的模式,最后让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受到百年屈辱。

以历史为鉴,正视这段历史,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清代的继承制度,了解它的价值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