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代的大诗人元稹,我们首先想起他的诗《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巧妙的表达了对爱人的挚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以无比深广的大海之水和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意为见过大海的水、巫山的云,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那么,诗人的这个“心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他的初恋——崔双文,诗人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爱情,让元稹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少时即有才名,聪明机智过人。八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15岁那年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元稹选择投考了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但他没有终止学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朋友的力量保护了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即其母系远亲崔姓一家,之后便与其家中名唤"双文"的少女恋爱。双文才貌双全,家中富有,但家里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的距离。

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元稹求官心切,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在京城,元稹受到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他也得知了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攀高枝就有了可能。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考虑到初恋崔双文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权衡得失之后,他弃双文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双文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崔双文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成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这就是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贞元十九年,太子少保韦夏卿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了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韦丛和元稹的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韦丛之父韦夏卿欣赏元稹的才华,虽然元稹眼下不得志,但相信他有大好的前程,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慕虚荣,和元稹过起了清贫的生活,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务全由这个大户人家的千金一人包办。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因秉公执法,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在官场遭到打压排挤,被外遣--分务东台。元稹正值仕途受挫,其贤淑聪慧的妻子韦丛又盛年而逝,这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由于和韦丛感情太深,诗人也曾表示誓不再娶。就是在数年以后,元稹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韦丛,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