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位6歲的小女孩,班級裏調皮搗蛋,是公認的“壞孩子”,屢次被學校退學。爲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她的媽媽沒有告訴孩子被學校退學的真相,只是告訴孩子要轉學。最後,在新學校校長的愛與自由中,在父母的愛的呵護和關注中,她活出了自己。

她就是《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作者是日本的黑柳徹子,是日本電視的頭牌主持人,是暢銷書作者,即使現在八十多歲了,依然內心驕傲而優雅,不會因爲自己的書暢銷幾千萬冊而沾沾自喜。

但是我更感動於小豆豆的媽媽對她夢想的支持,讓小豆豆可以在夢想的王國中自由地馳騁。儘管小豆豆的夢想是多變的,可是有什麼關係呢?孩子會長大,環境會變,只要有夢想,就會有進步。

小豆豆因爲想保留電車票想成爲一個售票員,媽媽很平靜地問豆豆:“你不是說要做間諜嗎?這可怎麼辦纔好?”

小豆豆回覆媽媽:“本來是個間諜,但裝作售票員的樣子,怎麼樣?”

看着小豆豆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我的內心湧起了一股暖流,有夢想的孩子是多麼幸福,而被父母尊重夢想的孩子更是人生一大幸事。縱然間諜夢是匪夷所思的,可是豆豆在追夢的過程會去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夢想融合。

夢想是孩子的想象力的天空,激發他們的激情和創造力,讓他們可以展開自己的雙翅,自由馳騁在蔚藍的原野上。可是,有多少的父母因爲害怕孩子的夢想太卑微,害怕孩子沒前途,把孩子的夢想扼殺在搖籃中,讓孩子亦步亦趨地走在自己設定好的路線上,失去了生命的色彩,活成了父母的期望。

一、夢想沒有高低貴賤,支持孩子的夢想是給他們最好的愛

  • 你這孩子說什麼,哪有理想是做清潔工?掃什麼地呀!
  • 什麼破理想,做農民還會上學嗎?直接回家不就行了,有沒有出息?
  • 媽媽的臉都被你傷盡了,還做科學家,異想天開!

這樣的話有沒有從我們父母口中經常蹦出來,有沒有經常被我們聽到?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夢想沒有。因爲孩子的夢想太平凡、普通,就被老師、父母打壓、嘲諷的事情層出不窮。如果我們藉着高低貴賤來看待孩子的夢想,澆滅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夢想,更是孩子的朝氣和活力。

小豆豆因爲想保留電車票,把夢想從間諜變成了售票員;在從車站到巴學園路上,夢想成爲了宣傳藝人;因爲喜歡芭蕾舞,夢想再次變成了芭蕾舞蹈演員;可是,等她在巴學園生活3年後,她的夢想變成了“做巴學園的老師”……

儘管小豆豆的間諜夢想被她的同學阿泰打破了,可是,小豆豆的每個夢想都被媽媽以波瀾不驚的態度支持着、鼓勵着,被巴學園的校長小林老師守護着,纔有了小豆豆的自尊、自信和自愛。

著名教育學家趙炳紅曾經講道:夢想是一種動力,它的內在的激勵機制,有助於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不斷地完善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難等等。

夢想可以給孩子激情和動力,讓孩子從內心迸發出成長的動力,儘管孩子的夢想多變,甚至不切實際,可是有多少個創造、發明不都是從不切實際中實現的嗎?

萊特兄弟的“飛行夢想”成就了他們的飛機;阿姆斯特朗的月球夢成就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儘管夢想不一定成真,儘管夢想實現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可是,有什麼關係呢?夢想給予孩子的憧憬和嚮往,賦予孩子的動力和努力就是孩子追夢路上最大的收穫。

二、守護孩子的夢想,靜待花開

如果說《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是作品中的人物,但是作家劉繼榮在《中等生》中對自己女兒的養育則是現實版的小豆豆,女兒每次考試都在全班50名同學中名列班級23名,以至於被同學戲稱“二十三號”,也就是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丈夫經常爲女兒的成績頭疼,覺得在同事之間沒面子,因爲別人家的孩子都有拿得出手的才藝和成績。可是女兒卻對自己中等生的狀況甘之如飴,平淡接受。

在中秋節的一次家庭聚會上,談及小朋友的夢想,各個大顯身手,即便是4歲的孩子都說自己的夢想是做央視主持人。可是自己的女兒卻在爲小弟弟妹妹們剔蟹剝蝦,盛湯揩嘴,不停地忙着。在大人的催促下,女兒說出了自己的夢想:

“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兒園老師,領着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我的第二志願是想做媽媽,穿上印着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裏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着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面面相覷,不知道說什麼,丈夫神情尷尬。如果是我,也會神情不自然吧,因爲我們把孩子看做了自己的面子和驕傲,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孩子。

可是,在期中考試有一道題是讓全班同學寫出最欣賞的同學,大家不約而同地寫出了自己女兒的名字,還一致推薦女兒做班長。老師告訴劉繼榮:女兒雖然成績一般,但是很優秀。

而當她把老師的電話告訴女兒時,女兒只是歪頭,平靜地說:媽媽,我不想做英雄,我只想做路邊鼓掌的人。

我們有多少人,夢想成爲英雄,成爲閃光燈下的明星,可是有多少人終會成爲普通人,只是生命之途的匆匆過客。做一個普通人又何妨,平平淡淡、幸福快樂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