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帝弘曆(1711-1799),高宗純皇帝,姓愛新覺羅,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建元乾隆。遊藝筆墨,兼擅山水、花草、蘭竹、梅花、折枝。喜用董其昌筆法,作平遠小景。間寫佛像,亦只以數筆鉤勒而成。然散在民間者,以松梅花果之屬爲較多。縱情翰墨,肆意遊覽,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蓋仿趙孟俯,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內府收藏,尤極美富。乾隆九年(1744)詔編《石渠寶笈》四十四卷,凡祕閣所藏書畫及款識題跋與曾邀奎章寶璽者,一一臚載。五十六年(1791)論撰續編,前後品題甲乙,悉本睿裁。在位六十年,卒年八十九。

尺寸:28×76cm

題識:

(一)三希文翰: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二)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三)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羣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四)三王真跡爲希代墨寶之冠,偶得宋箋,愛其宜筆,輒臨一過,不覺神興飛動。丁卯(1747)嘉平御筆。

鈐印:乾隆宸翰、幾暇臨池、三希堂、意在筆先、惟精惟一、乾、隆、鑑古、觀天地生物氣象

乾隆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古代法書墨寶上寄託了無限的寓興遣懷。他說“昔有書聖,妙筆留芳。神乎技矣,天下無雙。”爲紀念其收藏的“三希”,他不僅將其所珍愛的“三希”特意貯存在位於紫禁城養心殿與西暖閣相連的西側小間,而且將之命名爲“三希堂”,並親自題寫了“三希堂”的匾額懸掛在那,並撰有《三希堂記》。

“三希堂”命名的寓意有二解。古文“希”同“稀”,可解釋爲“珍惜”。“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第二種解釋在其所撰《三希堂記》中表露無疑——“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爲賢人,賢人希望成爲聖人,聖人希望成爲知天之人。“三希”是其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對於乾隆看來,這兩層含義是並重的。

在“三希堂”裏作爲一國之君的乾隆除關心家國大事外,在幾暇之餘也會把玩他的“三希”,遊心藝事。在《石渠寶笈》中可以看到乾隆多次臨仿“三希”的記載1。乾隆對“二王”書法情有獨鍾,無不刻意臨寫,一摹再摹。名爲臨寫,實際上多是“出以己意,任筆爲之,不拘於規矩法度”,所謂“正不在效顰前人也。”2本作既展現出《快雪時晴帖》棉裏裹針的圓勁線質,又能掌握《伯遠帖》的簡樸筆法與氣勢,特別是《中秋帖》一氣貫下,把握住了晉人的瀟灑豁散。

檢視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筆書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也是在宋箋紙上的《臨三希文翰卷》上乾隆自題:“內府三王真跡,清暇臨摹屢矣,清和雨後,景氣怡暢,宋箋古潤愜意,孫過庭以筆墨相發爲一,良然。”本作自題中則稱:“三王真跡爲希代墨寶之冠,偶得宋箋,愛其宜筆,輒臨一過,不覺神興飛動,丁卯嘉平,御筆。”且本卷寫得更爲自然流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