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01

等雲到

75歲的黑澤明站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即使是這樣的好天氣,但對這個頑固的老人來說,依然不是他理想中的畫面。

演員們都畫好了妝,攝影機組早已佈置完畢,連所有的馬匹也反覆熟悉了路線走位。整個劇組仍然停機待命,所有人都在陪着等。他,在等一朵雲。他要爲新片[亂]選一朵特別的雲,或許,還不止一朵。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亂]

聽說近來的年輕導演已經沒有了等待天氣的閒工夫,黑澤導演不以爲然。

想起年輕時候拍攝[羅生門],他本希望在影片的最後,呈現一場陽光從雲層後面露出的畫面。然而,等了很多天都沒有拍攝到。爲此,他遺憾了一輩子。

人人都知道,黑澤明是個控制狂。但天氣這種東西,卻是他說了不算數的。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68歲的侯孝賢,同樣在等雲。

山巔一隅,劇組就緒,攝影指導李屏賓緊緊盯着山巒的遠處, 上風的方向。還是太清澈了!滿意的雲霧一直沒有出現。

侯孝賢不說話,大家也都靜靜地等。過去的幾個月,他帶着劇組從武當山到神農架,從隨州到京都,東奔西跑。女主角舒淇默默的感慨,侯導的風格就是等,等雲,等風,等鳥飛去。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籌備了七年。不用數碼,不用特效,他堅持用一尺一尺的膠捲,記錄下真切的大自然。這是一部他自己心目中的武俠電影,他從書中看到的大唐傳奇。

爲了拍一場滿地落葉的場景,侯孝賢願意等到深秋之際。人們或許不理解,爲什麼現在還有人要拍這樣的電影了。

“但沒辦法,我只會這樣拍電影。”

54歲的賽爾喬·萊昂內坐在戛納電影節的會場裏,手捧着自己最得意的劇本,等待着投資商的青睞。11年來,萊昂內每年必在戛納現身,他拒絕了[教父]在內的一系列大項目,只爲在有生之年完成這部[美國往事]。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賽爾喬·萊昂內

11年來,大家似乎都快忘記了這位往昔的西部片大師,可萊昂內自己仍舊不願罷休,他仍舊在等待。

等待,是一件多麼平常的小事,卻又是多麼難以恪守的信念。等待,其實就是堅持,是不妥協,是與現實的抗爭。

王家衛永遠在等待演員最好的狀態,大衛·裏恩永遠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日落,羅伯特·奧爾特曼永遠在等待羣戲出現一個良好的崩壞。偉大的電影精神,往往就蘊藏在這些漫長的等待之中。

02

起風了

對於更多的電影從業者來說,失敗是最常見的姿態。

寫了一部又一部劇本卻全都杳無音訊的編劇,替人“死”了無數次仍只能做羣演的武師,找不到投資的導演,接不到片約的演員。不過,只要還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精神就還在。

37歲的馬丁·斯科塞斯,躺在醫院病牀上,心如死灰。幾天前,他因爲服藥過量,險些喪命。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馬丁·斯科塞斯

新片[紐約,紐約]又在票房上失利了。他不明白,爲什麼與他同輩的導演各個在好萊塢風生水起,自己卻拿不到半點投資拍攝新片。

要不要自己也改拍類型片,或者嘗試嘗試科幻片?他甚至還拿過戛納金棕櫚,而現在卻只有基督教會來邀請他拍攝官方宣傳片。是自己太固執了嗎?還是自己原本才華就不夠?

45歲的讓·雷諾阿,萬萬想不到,自己野心勃勃的新片[遊戲規則]又失敗了。

雖然雷諾阿一生經歷了許多次失敗,但是這一次的失敗仍然是從所未見的。數不盡的惡評向他撲來,法國電影審查機構甚至認爲其傷風敗俗,禁止了它的上映。傷心透了的雷諾阿,望着家中一個個空空的畫框, 那裏曾經鑲着父親名貴的繪畫。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讓·雷諾阿

過去的他爲了繼續拍電影,將它們一幅幅賣了出去。他開始質疑自己一直以來的選擇和堅持:也許自己是個敗家子, 也許自己沒能繼承父親的一點藝術天賦。

61歲的黑澤明,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自卑,絕望,慘淡。六年前,他與老搭檔三船敏郎起了分歧,二人就此決裂。四年前,日美合拍的[虎!虎!虎!]才拍了二十天,他就被福克斯解除了導演職務。一年前的新片[電車狂]票房大敗,冷嘲熱諷紛紛襲來。

曾經電影天皇,如今無人問津,從神壇跌落到谷底,他不禁自問,自己的人生除去電影還剩下什麼?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黑澤明

羅伯特·德尼羅來醫院看望老友馬丁,順帶向他推薦一部關於拳擊的電影,馬丁拒絕了他。雷諾阿被迫離開了國土,前往美國恍恍惚惚度過了10年光景。痛心欲絕的黑澤明用刮鬍刀在全身上下割出21處傷口,平靜的倒在家中的浴缸。

縱使是這些大師,也曾經歷這樣的失敗。可哪裏只有成功的電影精神呢,失敗纔是檢驗電影精神的試金石。真正的電影精神,只需要一陣風,就能從微弱的火星中再次燃起。

馬丁忍不住拿起了德尼羅留下的拳王拉莫塔自傳,翻了起來,他發現自己根本停不下來,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他感到一股熱血在體內奔走,他要拍這部[憤怒的公牛]。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憤怒的公牛]

雷諾阿回國途中,經過了印度,他爲這裏獨特的風土人情感到興奮,又在佛教的哲思中逐漸豁然開朗,何不嘗試一下彩色電影的拍攝?生命如河流,新片就叫[大河]吧!

自殺未遂的黑澤明受邀前往莫斯科電影節,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第一書記親自詢問這位久仰的大導演:願不願意來蘇聯拍電影?可能就只花了一秒鐘,黑澤明的電影精神就再次被喚醒了:“拍!我想拍[德爾蘇·烏扎拉]!”

03

要有光

電影精神從何而來?至少,它不是浮於言表的浮誇口號,也不會出自於急功近利的慾望衝動。電影精神是蘊藏於內在的力量,它源於對電影純粹的熱愛,它指向對電影極致的追求。

30歲的李安讀完了電影學碩士,雖然畢業作品受到好評,但畢業後的他仍然找不到機會拍片。他賦閒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大量閱片,悶頭寫劇本。

七年!七年沒有任何工作,全靠妻子養活一家。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李安

“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一年一年過去了,快四十歲的李安還在家裏寫着劇本。

27歲的楊德昌,沒能讀完南加州大學的電影課程。周圍的人說他不切實際,活在自己的幻想世 裏。他本來學的是計算機專業,非要轉行去做導演。楊德昌也自知沒什麼機會,找了一份位於西雅圖的研究所工作,從事計算機設計。

他給自己五年時間,如果五年之後,他還是放不下電影,那麼就說明他一輩子都放不下了。過了七年,楊德昌辭了職,回到臺灣開始電影創作。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楊德昌

說夢想,或許有些太過虛浮,有的時候,其實只是因爲自己放不下,不去做不行。有時候,電影精神是一種選擇,一種決絕而篤定的選擇。有時候,電影精神是一種認命,是一種骨子裏的認命。

家裏經營着上百年的建築公司,新津組的大少爺卻拒絕了接班家族企業,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新海誠,投身動畫業。從一個最普通的畫師做起,每天工作到深夜12點以後,坐最晚的電車回家,第二天6點又起牀上班。

另一個富二代特拉維斯·奈特,從小不願與父親搭上關係,丟下家裏那個舉世無雙的耐克帝國,隱姓埋名來到威爾·文頓動畫工作室,端茶遞水、跑腿打雜,一點一滴開始學起定格動畫。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特拉維斯·奈特

對於更多平凡的人們來說,堅持纔是最好的付出。

20歲的王寶強隻身在北京漂泊闖蕩。出身於貧寒的農村,小時候因爲看了李連杰的[少林寺],萌發了當電影演員的想法,毅然決定去少林寺習武。如今,練得一身功夫的他,仍然只是輾轉於各個劇組,做羣演,當替身,兼任保鏢。

21歲的昆汀·塔倫蒂諾還在音像店做營業員,他本想成爲一名電影演員,但卻找不到任何公司簽約。他省喫儉用,到一家音像店打工,一邊藉機大量閱片,一邊嘗試撰寫劇本。

23歲的詹姆斯·卡梅隆,還是一名卡車司機。他3年前從大學輟學,接連換了好幾樣工作。如今一邊打零工,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他時不時還會去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自學電腦特效知識。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昆汀·塔倫蒂諾

今天,像他們這樣不斷拼搏的年輕人依然還有千千萬萬。他們以王寶強、以昆汀、以卡梅隆等等電影人爲榜樣,懷揣着希望與恆心,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少有人知道的是在1997年,第50屆戛納電影節上,71歲的埃及電影之父尤瑟夫·夏因接過戛納頒發的50週年特別紀念獎。

一個電影小國, 一個知之甚少的電影導演,鬚髮皆白的老人接過獎盃,“這一刻我等了47年”,他激動不已地說道,“我想借此給年輕人提些建議:耐心點,這是值得的“。

即使是電影天皇,也曾無人問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