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諸葛亮因爲司馬懿避戰,派使者送女裝給司馬懿時,在古代這是極其侮辱人的,更何況司馬懿是三軍統帥,軍隊中的最高領導者。按一般人的話估計早就帶領軍隊與他決一死戰了,可司馬懿卻很冷靜,他暗中打探諸葛亮的身體狀況,知道他勞心勞力、事必躬親,早已是積勞成疾,所以更覺沒必要應戰。

翁同龢曾書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是說,每當遇到大事都沉着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想來,古時的聖賢應該是泰山崩於頂而面不改色的,遇重大事件,也能夠沉着淡定,舉重若輕。

東晉時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世說新語》中有一則關於“淝水之戰”的記載:謝安和客人下圍棋,等待自己十萬軍隊與前秦七十萬大軍作戰的消息。

不久後,從淝水戰場上派出的信使到了,他看了侄子謝玄寫給他的信後,只是默然無言,慢慢下棋。客人好奇地問他戰場上的勝敗情況,謝安告知打了勝仗,但神色舉動與平時完全無異。

這種自信與從容也因爲他在大戰之前與謝玄反覆謀劃,分析雙方的優劣勢,所以能夠以沉着、冷靜的態度掌控局面,應對自如。

我們遇事應做到先聽後想,事事都要考慮周全,遇人遇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從中抽離,用理智的思維去思考事物。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自然就喜怒不形於色了。

《菜根譚》中寫到: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當發覺被人欺騙時,不在言談舉止中立刻表露出來;當遭受人侮辱時,也不會立刻怒形於色。

一個人能夠有喫虧忍辱的胸懷,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會對前途事業益處受用不盡。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也就是說,看一個人情商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他如何面對“被欺負”的時候。實際上,把忍辱做到極致的,大概除了漢朝開國功臣諸侯王韓信,其次便是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了。

“一心只想着贏的人,就真的能贏到最後嗎?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能笑到最後。”司馬懿知道自己在戰術上無法和諸葛亮抗衡,於是他選擇消極避戰,諸葛亮七次北伐都沒有辦法贏得主導戰局,最後病死在五丈原,蜀國也耗盡國力。

小說《三國演義》裏面的諸葛亮很善於心理戰術,比如氣死周瑜,在打敗曹真後,又寫信羞辱他,曹真也被氣死。但這招對“情商高”的司馬懿就不起作用了。當諸葛亮因爲司馬懿避戰,派使者送女裝給司馬懿時,在古代這是極其侮辱人的,更何況司馬懿是三軍統帥,軍隊中的最高領導者。

按一般人的話估計早就帶領軍隊與他決一死戰了,可司馬懿卻很冷靜,他暗中打探諸葛亮的身體狀況,知道他勞心勞力、事必躬親,早已是積勞成疾,所以更覺沒必要應戰。反而淡定的穿着女裝,在渭水邊吟誦起了《出師表》反氣諸葛亮。

這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反而傷到了諸葛亮,諸葛亮想起自己的雄心壯志,想起劉備的恩情。而這司馬懿居然硬是躲着不出來,自己根本傷不了他,諸葛亮頓覺無可奈何。

忍辱也是爲了明哲保身和更高遠的目標。大量能容,不動聲色,當我們遇到被別人欺騙,或者是受到別人羞辱的時候,能夠忍辱負重,不動聲色,的確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好方法,而且也會令我們受益無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