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上一共只有4位廟號是憲宗的皇帝,他們是:唐憲宗李純、大理憲宗段正嚴、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明憲宗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廟號憲宗的皇帝,也是一位身世頗爲傳奇的皇帝。

古代帝王去世後,他的繼承人往往會爲其追尊廟號,用於供奉太廟之中,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並不是隨便亂取,而是要按照封建禮制的規定。廟號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代表後人對已故皇帝生前功過得失的評價,如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後一個字則是按“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或重新打下江山的皇帝稱“祖”(太祖、高祖),後代皇帝稱“宗”(太宗、高宗)。今天夜讀史書就藉着廟號這個話題,來說說中國歷史上的憲宗皇帝。

對於後世的人來說,通過廟號就可以初步評判一個皇帝的好壞。比如仁宗代表着寬厚仁慈,善於納諫。神宗代表碌碌無爲,將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那麼憲宗又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爲“博聞多能曰憲”,因此被冠以憲宗廟號的帝王顯然是個好皇帝。不過,“憲”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指“雖多能,不至於大道”。也就是說憲宗皇帝雖然博聞多能,但在個人品行修養或施政綱要方面仍有缺失,達不到最佳標準。
中國歷史上一共只有4位廟號是憲宗的皇帝,他們是:唐憲宗李純、大理憲宗段正嚴、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明憲宗朱見深。

唐憲宗李純是唐朝中後期最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從父親那裏承襲到的是一個滿目瘡痍,藩鎮割據的大唐江山。然而經過他十五年時間的勵精圖治後,唐王朝諸多弊政被一一革除,藩鎮割據的局面也基本消失,中央朝廷重新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地位。後世將唐憲宗統治的這一時期稱爲“元和中興”。不過令人頗感遺憾的是,唐憲宗後期重用宦官,不斷提升宦官在各個關鍵崗位的權力,這爲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唐憲宗自己也在四十三歲那一年遭身邊宦官刺殺,“元和中興”就這樣戛然而止。

大理憲宗段正嚴在歷史上名氣並不大,不過要是說起他的另一個身份恐怕在中國就是家喻戶曉了,那便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段正嚴就是段譽的人物原型。
段正嚴算是大理國一位比較賢明的君主,史書上記載其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此外,段正嚴爲人寬宏大量,是一位很有氣度的帝王。不過雖然段正嚴身上有諸多優點,但大理國畢竟只是中國西南的一個弱小政權,在強敵林立的環境下,段正嚴很難有所作爲。而且大理國實際權力都掌握在高氏家族手中,段正嚴想要勵精圖治也只能有心無力。在執掌朝政39年後,段正嚴自感身心俱疲,於是禪位出家,此後一心向佛,活到了94歲才壽終正寢。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曾出現過。在《神鵰俠侶》中,蒙哥率領蒙古大軍南下攻宋,結果被神鵰大俠楊過拋出的石塊擊中,結果一命嗚呼。因此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都認爲蒙哥是個渣渣。然而,歷史上的蒙哥其實是個非常牛的人物。他在位期間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比如削減蒙古宗王在各地無限制徵稅的特權;要求軍隊在各個戰場上的破壞和屠殺要控制在最小程度;發佈政策在已歸屬的領土內恢復經濟;調整帝國的徵稅體系,讓百姓負擔得以減輕。雖然元世祖忽必烈的名氣要比元憲宗蒙哥大很多,但無論是對帝國的貢獻還是個人能力,蒙哥都在忽必烈之上。

明憲宗朱見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廟號憲宗的皇帝,也是一位身世頗爲傳奇的皇帝。他一生兩度被立爲太子,17歲登基稱帝。明憲宗在位期間重用賢能,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他還派出軍隊橫掃了東北蠢蠢欲動的女真勢力,肅清了明朝東北邊境的安全隱患。明憲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心胸寬大,能接受朝臣們的批評。但缺點也是由於他待人太和善,以至於對身邊一些卑鄙小人也信任有加。明憲宗一生摯愛的萬貴妃,以及曾得到他重用的大太監汪直,都成爲他最受後世詬病的污點。

總而言之,歷史上這幾位憲宗皇帝表現都不差,基本符合“博聞多能”之名,其中唐憲宗和元憲宗尤爲傑出。而且他們在位期間沒有出現什麼重大決策失誤,留給他們繼承人的是一個穩定可靠的江山,從一個帝王的角度而言,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