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赢家》: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以及如何“逆向破窗”

《大赢家》,这部由大鹏和柳岩主演的喜剧电影,改编自日本电影《游戏永无结束时》。不过,《大赢家》并没有照搬《游戏永无结束时》,而是加入了一些更本土化的元素,比如在被严谨“绑架”后,“被绑架者”们为了打发时间,在银行吃火锅、斗地主,这些元素使得这部喜剧电影更接地气。

不过抛开喜剧这个标签,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有不少可以在职场中值得借鉴和学习地方,比如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就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破窗效应”:群体惯性的结果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最开始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一项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分别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和杂乱的贫民区。然后把贫民区的那辆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很快,这辆车就被偷走了。而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停了一周,仍安放在原处。但在把这辆车的玻璃打了个大洞后,很快这辆车也被偷走了。

“破窗效应”的核心理论是:如果有人在进行犯罪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和阻止,那么就有可能滋生更多的犯罪。 “破窗效应”虽然经常被用在犯罪心理学中,实际上,在职场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比如在电影《大赢家》中就展现了这一点。

当严谨接到扮演抢劫银行的歹徒这一任务时,他便很快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劫匪”,然后去做劫匪该做的事。

然而当他被警察包围逃进银行后,那些原本应该扮演“人质”的同事,却接二连三地阻止、不配合,他们想要结果只是:“劫匪”立马被击毙,快速停止这场演习,然后提早下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破窗效应”的实现,往往是群体惯性的结果。在这场群体惯性中,有人充当了第一个打破玻璃的角色,有人则扮演的是被影响后跟随打破玻璃的人。

在这场演习抢劫银行的行动中,吴行长就是“第一个打破玻璃的人”。吴行长把抢银行的这个任务派给了严谨,而严谨说自己不会抢银行的时候,吴行长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不会可以学。”

作为一行之长,吴小江并没有认真对待此事,而上行下效,员工自然也不会严肃对待,他们只会认为这是一场演习,甚至是一场游戏。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当严谨拿着水枪“劫持人质”时,那些同事对严谨的态度是戏谑、嘲弄,甚至有人动手打他,根本没有把他当成是抢劫犯。

假设一开始,吴行长就身体力行严肃看待这次演习,那么整个银行的员工就不会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参与其中,而是配合严谨,尽最大的努力完成这次任务,以便在遇到真正的抢劫犯时有备无患。

在群体中,当有人去破坏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破坏;而当人们开始正面应对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也会积极回应。

“破窗效应”虽然是群体惯性的结果,而且一般“破窗效应”也常与犯罪、负面事件挂钩,但如果在职场中,从公司的领头羊开始进行正向的引导和示范,那么自上而下员工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严谨:打开“破窗效应”的缺口

在演习抢劫银行的整件事中,“破窗效应”贯穿始终。严谨的上司吴行长在一开始就起到了带头阻止演习的作用,而严谨的同事们则跟随行长的步伐,参与到“打破玻璃”的这场行动中。如果没有严谨的坚持,那么这场演习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草草了事,走过过场。

那么,严谨又是如何让这场演习成功的呢?

严谨用他树立的“个人品牌”,打开了“破窗效应”的缺口。

严谨,除去他退伍老兵、自学获得金融学硕士、银行职员这些外在的身份外,他人如其名,是一个严肃谨慎、认真负责的人。

电影一开始就透露了这一点:面无表情的严谨刚回到公司,同事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他说“对方还差一个手续”。吴行长说他不动脑子,应该先放贷再补手续,这样才能拿到业绩奖金,而严谨的回答却是“这不符合流程” 。

仅仅几句台词,但在“手续”“流程”这些只言片语中就可以获知,这些是严谨一直坚持的原则。

美国首屈一指的品牌大师彼得·蒙托亚认为:个人品牌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能力以及作用。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学历、业绩证明,而一个人的品格,却需要长时间的树立。严谨积年累月严肃认真的作风,塑造了他的个人品牌。

面对严谨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同事们“认真一点”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妥协了,因为他们知道严谨的品性,知道他的认真、不知变通和轴——这些行事作风是他的个人品牌。

假设不是严谨,而是像女职员邢云珠,亦或是男职员大堂经理,不管是他们中的谁扮演劫匪,可能这样演习就确实成为闹剧,而演习或许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们的个人品牌中缺乏这种严肃认真的元素,相反,圆滑似乎才是他们的标签。

因此,这场抢劫演习之所以尽可能地达到公安局长的预期效果,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是这个凡事恪守认真原则的严谨的个人品牌影响了身边的人,是他的认真的态度和行事风格,打开了“破窗效应”的缺口。

3、“逆向破窗”:在职场中带来正面效应

曾经在纽约发生过一起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案件:一个叫吉诺维的女孩儿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时,遭到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她大声喊救命,可她所在的小区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而最终,吉诺维被刺死,而歹徒的这场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左右,在这35分钟里,没有一个邻居出来干预。事后调查案件时发现,遇害者的38个邻居都听到呼救声,但他们都以为,“也许会有其他人会帮助”。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得知,一件负面事情如果不及时阻止,那么会给其他人造成心理暗示。放任错误的行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那么相应的,鼓励正确的行为,则会带来正面效果——这就是“逆向破窗”在职场中的运用。

在《大赢家》中,严谨就是第一个打破世俗和从众的第一人。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场演习,走过过场就可以结束的时候,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虽然是演习,也该认真对待,因为或许将来有一天,银行会遇上真正的抢劫犯。

所以当最后,吴行长想要通过自己行长的权利勒令严谨尽快结束演习时,其他那些已经肯定严谨的做法,并已经被同化的银行同事们纷纷出来鼓励严谨,反而指责吴行长的不尽职。

在职场中,如果有一个人打破了公司不合理的规则,那么其他员工就会响应,这样会更利于企业的发展。《大赢家》中的严谨,其实就是职场中很好的“逆向破窗”的范例。如果职场中的上司提倡员工敢于打破不合理规矩,敢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自己不合群的看法,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站出来,愿意和不规范、不道德、投机取巧等行为对抗。

结语

《大赢家》虽然是一部剧情简单的喜剧电影,但它的价值并非只是简单的博观众一笑这么简单。从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获知,“破窗效应”总是在群体性事件中产生,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当我们身临其境于破窗效应之中时,不是被同化,就是去对抗。

而严谨,就是选择选择去对抗的那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