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没有孟玲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泽旺多吉。青歌赛选拔阶段结束后,泽旺多吉到北京拜访了孟玲老师,从此两人的师生情谊开始冒出嫩绿的芽儿。

经常关注民歌圈的朋友,应该不会对上图中的两位人物感到陌生吧。左边这位,是培养出王宏伟、刘和刚等歌唱家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孟玲教授,而右边这位,则是她的又一位高徒,青年歌唱家泽旺多吉。

泽旺多吉,当今极具实力的藏族青年歌唱家,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位民族声乐硕士。这是一个真正凭作品说话的人,他所演唱的《呀啦嗦》《青藏女孩》《天路》等作品深受喜爱,备受好评。其“藏汉双语”的演唱方式,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泽旺多吉取得今日之成就,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刻苦学习外,也离不开慧眼识珠的孟玲教授。甚至可以说,是孟玲教授发掘和成就了他。那么,这对师徒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了解了解。

“孟泽”初遇,师徒结缘

关于泽旺多吉和孟玲老师的故事,还得从2006年说起。当时,泽旺多吉报名参加了成都军区的青歌赛选拔,作为评委的孟玲老师在众多选手中一眼就相中了他。

孟玲老师觉得,泽旺多吉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极高,对歌曲的诠释也十分到位。他的嗓音清透嘹亮,是天生唱歌的好苗子。青歌赛选拔阶段结束后,泽旺多吉到北京拜访了孟玲老师,从此两人的师生情谊开始冒出嫩绿的芽儿。

为了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声乐方面的知识,孟玲老师建议泽旺多吉赴北京考学。而泽旺多吉也没有太多的犹豫,毅然前往。这一建议直接影响了泽旺多吉后续的发展。在孟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泽旺多吉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恩师栽培,考取军艺

漫漫求学路,充满了艰难困苦。泽旺多吉在北京求学期间,孟玲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他补课,助他成长。甚至在春节的时候,学习也没有停歇。

泽旺多吉是藏族人,一开始普通话说得不太利索,孟玲老师就一个字一个字帮他帮他纠正发音。泽旺多吉曾回忆,那段时间和孟老师几乎形影不离,除了回出租屋睡觉之外,其余时间都和老师一起学习。

苦心人,天不负。在孟老师的帮助下,泽旺多吉的歌唱水平突飞猛进,并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成为了孟玲老师班里的学生。

意外连连,不离不弃

泽旺多吉入学的时候,恰逢第13届青歌赛选拔开始,他积极准备参赛。但此时,恩师却连续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要知道,若没有孟玲老师的帮助,他的比赛之路将困难重重,甚至看不到希望。

当时,先是孟玲老师的母亲重病住院。后在青歌赛的关键时刻,孟玲老师的弟弟又意外住院,而且情况危急。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让孟玲老师烦恼不已。一方面,她非常担心家人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就此让学生失去难得比赛机会。最终,她顶住了各方压力,全力以赴地帮助泽旺多吉备战。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情谊,弥足珍贵,令人感动。

孟玲看到泽旺多吉没有作品,对参赛极其不利,于是就到处求助朋友,让他们为泽旺多吉创作和制作歌曲。一首歌曲的推出,离不开作词、作曲、编曲、录音等环节,整体花费少说也得十万八万,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好在,在朋友的帮助下,一首描写美好爱情的佳作《格桑美朵》孕育而生。

青歌赛,于泽旺多吉而言,不仅意味着名次,更寄托了孟玲老师的期望。在青歌赛的终极舞台上,他没有令人失望,一首极具特色的“藏汉双语”版《天路》,让评委记住了泽旺多吉,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藏族小伙”。最终,他摘得第13届青歌赛的民族唱法银奖。

可以说,没有孟玲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泽旺多吉。这份难舍难分,不离不弃师生情谊,令人动容,令人羡慕。而对泽旺多吉来说,孟玲是导师,是是知音、更是亲人。“歌坛园丁”孟玲以爱育人,“青歌黑马”泽旺多吉则用佳绩报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