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空白期”瓷器,又被業界稱之爲“黑暗期”瓷器,
即指明代正統(公元1436--1449年)、景泰(公元1450--1456年)、天順(公元1457--1464年)這三朝所燒製的瓷器。
這一時期的陶瓷,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狀況。

青花八寶勾蓮大罐,明景泰,高43cm,口23cm,足24cm。
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收,足外撇。
青花裝飾,頸部繪梅花錦紋一週,肩部環繞纏枝牡丹花,腹部通景繪纏枝花托八寶紋,近足處飾蓮瓣紋。
每層紋飾以青花雙線相隔,佈局錯落有致。
足內澀胎,無釉。
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瓷器以瓶、罐、碗、盤居多,
其中罐的造型多承襲明宣德規整端莊的風格,
但部分器物也略有變化,罐身較宣德罐略高。
主題圖案多繪孔雀牡丹、人物故事、仙山樓閣、蓮花八寶等寓意吉祥的圖案。
由於明代宣德朝之後的近30年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
致使國勢傾頹、內憂外患、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
在這樣的形勢下,景德鎮瓷業生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制瓷水平與瓷器品質較前朝永樂、宣德有明顯下滑。
迄今爲止,無論是考古發掘出土,還是公立博物館館藏,或是古玩藝術品市場中,能明確確定年代寫有紀年款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瓷器鮮有發現。
這種具有特定歷史時代意義的明代空白期瓷器,自然會引起學術界和收藏界的關注。

青花八仙慶壽紋罐,明景泰,高35.3cm,口徑21.5cm,足徑20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近足處外撇,足邊斜削,淺寬圈足。
通體青花裝飾。
頸繪菱形錦紋,肩繪雲鶴間雜寶紋。
腹通景繪八仙慶壽圖,老者中有執杖者、下棋者、觀棋者、執板者、吹笛者、進香者等。
童子有的持物,有的執傘,有的執果盤。
人物處於山石、小橋、流水的環境中,並有鶴、鹿、松等相伴,空中爲大片靈芝狀祥雲,圖案寓意長壽福祿。
近足處繪海水江崖紋。青花色澤濃重偏灰,釉面泛青,並有明顯的開片紋。
素底無釉。無款識。
少花錢,喝好酒
9年陳釀,傾情放售
前50名有驚喜等着你
明代景泰時期的青花瓷,延續正統青花瓷的風格,造型敦厚,釉面青白,青花色澤藍中泛灰黑。
其紋飾佈局疏朗,畫風緩柔,圖案形象概括,繁簡得當,但畫面整體卻略顯簡潔,空間較大。

青花八仙罐,明天順,高37.5cm,口徑20.5cm,足徑21.5cm。
直口,短頸,圓肩,瘦脛,圈足外撇。
裏白釉泛青,外壁以青花爲飾,頸部飾錦紋一週,肩部繪折枝花卉,腹部繪八仙人物圖。
八仙人物是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器皿上常見的裝飾圖案,八仙人物常常輔以大片的雲紋,多爲如意形或靈芝形,使人物具有飄逸之感。
此罐雖殘缺,但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只要您喜歡純手工銀壺,壺老頭願以心相交
其實,所謂空白期這幾十年,景德鎮御窯廠仍然在燒瓷,只是因爲連年戰亂、改朝換代等原因,在品質與數量上比永、宣時期大爲減少。
這在《明英宗實錄》、《大明會典》、《明史》、《浮樑縣志》、《江西大志·陶書》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所以,空白期並非無官窯瓷器,工藝精細者還是有的,只是絕大多數沒有年款。

青花波斯紋三足爐,明天順,高11.5cm,口徑15.3cm,足距14cm。
爐呈筒形,脣口,平底,下承以三足。
內光素無紋飾,外青花裝飾。
口沿處繪青花單線連續回紋一週,爐底邊有兩條青花絃線橫越三足。
腹部以青花料書寫有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詩人薩迪的詩集《果園》。
譯文爲:“年輕人啊,要敬主就應在今天,明朝人老青春一去不還。只自己守齋還不算真主的穆斯林,還應分出食物賙濟貧人。如今你心無煩擾,身體有力,身在寬廣球場應把馬球猛擊。爲政萬萬不可刺傷平民百姓的心,欺壓百姓就是在掘自家的根。謙遜的智者宛如果樹一棵,掛果越多枝頭越加彎曲。”
內底署青花楷書“天順年”三字款。
這件筒式三足爐造型比例適度,胎體厚薄適中,修胎規整。
釉面白中閃青。
波斯文字書寫流暢,既起到裝飾的效果,又以優美的文字內容表達了製作者的思想境界。
“天順年”三字書體既具有宣德以來的渾厚風格,也初具成化一朝的矜持面貌,尤其是“天”字,逼肖成化“天”字罐上“天”字的書法。
另外,此爐也是文獻上“天順丁丑(1457年),委中官燒造”記載的實物證明。
此爐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在1988年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與此爐基本相似的一件天順青花爐現藏於山西博物院,署“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款。

青花荷蓮大碗,明天順,高13.5cm,口徑33.2cm,足徑17cm。
碗撇口,斂腹,平切淺圈足。
胎體略厚,釉麪肥潤,白釉泛青,青花紋飾,裏口沿飾格錦紋邊,內底青花雙圈內繪荷蓮圖,青花釉色淺淡。
內壁繪有4組折枝牡丹、月季、菊花、山茶紋。
外口沿近足處及足牆均繪青花雙弦紋,外壁亦繪荷蓮圖,池塘中水波盪漾,蓮花盛開,隨風擺動。
此碗形制較大,紋飾繁密,用筆圓渾遒勁,青花色澤濃豔,爲天順時期精美之作。

青花牡丹盤,明天順,高6.9cm,口徑33.8cm,足徑21.3cm。
敞口,淺壁,圈足。
青花紋飾,盤心繪山石牡丹紋,內外壁均繪8朵牡丹,足內白釉,無款。
此盤胎體厚重,修胎規整,紋飾繁密,青花藍中泛灰,爲一般民窯製品。

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明天順,高32.5cm,口徑5.4cm,足徑10.5cm。
瓶小口,頸部上收下闊,豐肩,長腹下收。
通體青花裝飾。
肩飾海水紋及海馬紋,腹繪攜琴訪友圖,近足處飾海水紋。
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天順時期的青花瓷器具有本朝的特點,以此件青花梅瓶爲例,
當時的的青花有濃豔的深藍色和泛灰的淡藍色的變化,
此器採用的是進口青花鈷料,色澤濃豔,並帶有黑色結晶斑。
畫面運筆自然,採用一筆勾勒,特別是中鋒運筆所繪流雲與人物有獨到之處,顯示出較高的繪畫水平。
青花圖案不似宣德之暈散,亦不象成化之纖細,帶有一種飄逸感。
而畫面中的人物多逆風而行,冠帶、衣衫拂揚,神情悠然。
足前是疾風下的勁草,背後是雲氣掩映的峻嶺山林。
所繪雲紋,粗重豪放,呈靈芝形,並有層層的小圈密佈於雲氣的一側。
這種特殊的流雲紋,既與明代初期的疏簡風格不同,又與成化以後的圓柔風格有異,其時代特徵較爲突出。
天順青花瓷器在胎體及造型上也體現出時代特色,
一般胎體較成化時期厚重,形體較宣德時高大,此瓶也無例外,風格古樸敦厚。

青花孔雀紋大罐,明正統,高40cm,口徑20cm,足徑18.5cm。
廣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
通體白釉,上以青花裝飾,頸部繪忍冬紋一週;
肩部繪纏枝花;
腹部通景繪孔雀牡丹紋,4只孔雀嬉戲於牡丹花中,牡丹花朵碩大,枝繁葉茂,
周圍蝴蝶、蜻蜓、蜜蜂飛舞,近足處飾仰蓮紋,足牆處繪一週青花粗弦紋。
此罐造型端莊,青花色澤淡雅,筆法流暢,紋飾採用青花留白手法,使畫面具有立體感。

青花麒麟翼龍紋盤,明正統,高10.7cm,口徑52.4cm,足徑28.7cm。
盤口微撇,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一麒麟駐足於松柏、山石與蕉葉間,麒麟所佔空間很大,幾乎佔滿盤裏心。
內壁繪四行龍穿行於雲海之間。
外壁繪纏枝蓮紋。
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正統時期的青花呈色及畫法與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見明初那種普遍出現的鐵結晶斑。
麒麟,作爲古代一種祥瑞動物廣泛出現於明代各時期的瓷繪之中,
它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徵着吉祥幸福。
而紋飾中麒麟與龍紋組合在一件器物上,在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中卻比較少見。

青花松竹梅紋罐,明正統,高33cm,口徑17.5cm,足徑17.5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圈足。
造型端莊飽滿。
通體青花裝飾。
頸飾忍冬紋,肩飾纏枝牡丹紋,腹通景繪月映松竹梅紋,輔以花草、坡地、靈芝等。
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
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正統朝,瓷器的製作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青花色澤,
所體現的時代風格均與宣德晚期署款的官窯器接近,
是宣德制瓷風格的延續,但在生產中又有所演變和創新。
正統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有兩種,
一種爲永樂、宣德時期使用的進口青料,青花色澤濃豔;
另一種爲國產青料,呈色較淡,爲灰藍色,這一時期使用國產青料開始居多。
造型則直接繼承宣德器物,器形飽滿,瓶、罐類大形器與宣德時期相比差異不大,
只是器物口部在正統時期略收,與宣德時器口部外撇稍有不同;
器身線條方面,正統時線條變化比較平緩,宣德時線條起伏明顯。
紋飾佈局方面,正統器青花亦是宣德青花的延續,
瓶、罐多采用三段式佈局方法:即肩、腹、足三部分。
永樂、宣德時瓷器上出現的雲氣紋在正統朝被廣泛使用,
一般亦採用外粗線、裏細線的畫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