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佩榮本無意研究《道德經》這樣的國學,“年輕那會研究西哲還是挺時髦的,國學感覺有點老掉牙,直到去臺大唸書聽了方東美先生的課,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正是因爲紮實的西方哲學和國學根基,傅老師對《道德經》的講解,具有中西比較的廣闊視野,讓你遠離思想誤區,避免理解偏差。

咸豐七年,曾國藩患上了心病。

年少得志、意氣風發的他,陷入了同僚排擠,皇帝猜疑的困局,一度心情鬱結。碧雲觀的醜道長勸他研讀老子之道。曾國藩於是閉門苦讀《道德經》,並最終提煉出八字箴言: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憤世嫉俗的曾國藩開始變得柔軟,他主動緩和與左宗棠的關係,放低姿態向其請教;知人善用,願讓位給李鴻章以讓其施展才能;打敗洪秀全後即解散湘軍,並不邀功。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爲一等毅勇侯,曾國藩成就一番偉業,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有故事的人、失意者、聰明人的人生指南

《道德經》,這本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銷量已超越《聖經》,登上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尼采曾這樣評價。司馬遷、歐陽修、尼采、康德、黑格爾等文化名士也都是《道德經》虔誠的讀者。

老子寫《道德經》時正值春秋戰國,戰爭不斷。末世氛圍下,人們殺人或自殺,對生命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到處都有人死,短短几十年活得那麼痛苦,我何必那麼認真呢?”

彼時誕生的《道德經》就像一劑人生處方。有一位網友說:“當我有不開心的時候,都會把這本書拿來看看,也算是一種心理諮詢,每次看到原來天地萬物如此廣大,我人生的煩惱算什麼呢?”

原來國學對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幫助

81個章節,5000多字,《道德經》談世間萬物,語句卻極爲凝練。

解讀它並非易事:翻譯精確,不模棱兩可,註釋獨到,不人云亦云,考驗的是解讀人的功力。解讀者中,傅佩榮先生獨樹一幟。十八歲研讀西方哲學,二十三歲鑽研中國哲學,三十歲攻讀宗教哲學,其後又教了三十多年的書,“我的一生幾乎都在研究哲學。”

他是耶魯大學哲學博士,臺大哲學系資深教授,央視《百家講壇》的主講師,著有《國學的天空》、《哲學與人生》、《向莊子借智慧》、《解讀老子》等專業著作逾百種。2008年他獲21世紀經濟報道評選爲年度文化風雲人物,被譽爲“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導師,身心靈整合導師、哲普大師。“

傅佩榮本無意研究《道德經》這樣的國學,“年輕那會研究西哲還是挺時髦的,國學感覺有點老掉牙,直到去臺大唸書聽了方東美先生的課,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有“東方詩哲”之稱的哲學大師方東美,講課天馬行空,他曾講自己去北京看天壇的經歷,“我在底下繞了幾圈,看不分明。後來天上有大雁飛過,我將注意力轉到雁子的角度,從上往下看,就看到了全貌。”

方東美稱此爲“提攜神於太虛而俯之”,當人的視野變高,對人生有全局觀,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處在哪個階段,也就更容易放下一時得失。

這激發了傅佩榮對於國學的興趣,“我才知道原來國學對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幫助,不像西哲有很多抽象概念,有時候可能會忽略全局。”

其後他一直浸淫於國學領域,40歲前研究儒家,40歲後研究道家,重新譯解了《孟子》、《老子》、《莊子》、《易經》等多部國學經典書籍。

傅佩榮治學嚴謹,講究追本溯源。作家周國平曾評價:“哲學課是可以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傅先生對於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作簡潔清晰的表達。”

同老師方東美一樣,在吸收了西哲、國學、宗教學等知識後,傅佩榮教授打破了中西哲學的邊界。“我學完西哲之後再看老子,才發現老子有充分的資格成爲人類的哲學家,而不僅是中國哲學家。”

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失意的人、聰明人

最適宜學習道家思想

傅佩榮教授踐行《道德經》中的“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八字,在專業知識上常讀常新,做加法,但在生活上適當放空,做減法。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也遭遇過中年危機,“34歲到40歲這六年得失心還是很重的。那時我剛拿到博士回臺灣教書,競爭壓力很大,學生會給你打分,系裏會排位。”

教書本身也有困難,“40年前纔開始教書講莊子,下禮拜上課就有學生拿莊子的古文來,30年前教莊子,學生拿白話文,20年前教莊子,學生帶漫畫。”他後來理解了學生的難處,他們課業太重,難以在某一門學科全情投入。但當他將課講得更淺顯時,又有學生認爲他在“忽悠”,講課不認真。

從小就是資優生的傅佩榮教授是完美主義者,“容易放大一些負面評價,爲什麼自己沒被理解呢?會很想給自己辯護。其實這樣很容易受傷害。”

40歲時,他學習道家的從容,50歲時學“與人無尤”,才真正放下了得失心,“中國那麼大,現代生活節奏那麼快,有時候你會招架不住,其實需要一個比較小的空間,每天留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安頓下來。”

在傅佩榮教授的書房有一張書桌,兩側都堆滿了書,只在中間留了一點兒空,要查另外一本書,就得把桌面上正在看的書挪開,但他習慣了這種不便利,“我覺得這是我的空間,我完全可以掌握。這會讓你感覺到生命很簡單,你要安定就一定要簡單。”

在傅佩榮教授眼中,有三類人最適宜學習道家思想:

一是生活經驗豐富的人,他們有全局性的視野,可以通過回溯經歷去總結;

二是失意的人,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當人站在底層時,更容易看到整體;

三是聰明人,少數人有慧根,聽一遍就能理解,之後就能用得上。

傅佩榮教授常說自己是一座橋樑,“我負責讓這個橋很穩,你可以去跟老子請教,最終理解他的思想,從裏面得到啓發就很好了。”

學生“SgLd Kaweh”對此很有體悟,“傅老師的《究竟真實》,解釋面面俱到,通俗易懂。聖人無爲而不爲。從剛剛接觸《道德經》,有心去學習領悟,到慢慢“無心”是從有到無的改變。”

傅佩榮教授希望有更多人能參悟道家的智慧,“這樣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有安頓的傾向,可以從“整體”來突破空間的限制,從“永恆”來超越時間的限制。擺脫情緒的困擾與過度執着,人生自然會有另一番光景。”

講解說透《道德經》81章,帶你一句句讀經典。在中西古今裏,讓你秒懂老子影響力。立足現實來分析,重新塑造你三觀。改變你對世界、人生和他人的根本看法。教你把智慧怎麼變爲思考力、行動力,決勝工作生活,成爲大贏家。

課程定價199元,上線參加喜馬拉雅423活動,4月23日至26日,會員5折,非會員7折 。

共更新110集,平均一集不到1元。

《道德經》可以說是東方智慧“紅寶書”。說它是中國古代思想“半壁江山”,一點兒不誇張。老子幾乎對古代思想大咖們全都產生過影響。單靠一部《道德經》,中國哲學就有了和西方對話的底氣兒。然而,要讀懂它,你卻面臨“四座大山”,它們成了攔路虎。

第一座山:語言障礙――全書晦澀,話很少,難度大,極易造成你誤讀。

第二座山:視野障礙――知識儲備不足,就沒法兒中西比較,用當代眼光看老子。

第三座山:歸納障礙――提煉智慧、總結經驗,塑造新思維,也許對你很困難。

第四座山:運用障礙――怎麼把啓示變成行動,解決現實矛盾,日常煩惱,是個大問題。

>>>>課程亮點

一、來自國學大家的權威講解,深度還原經典

只有資深,纔會專業。傅佩榮老師先後師從方東美和余英時教授,先研習西方哲學,後轉向國學研究,功底深厚。不同於“心得感悟”、隨意發揮,傅老師從經典出發,逐字逐句逐章帶你細讀。他注重翻譯的準確,解釋的可靠,最大限度領你貼近老子。

二、打通中西的比較視野,挖出《道德經》精髓

沒有比較,就缺乏精準;沒有視野,就不會深廣。正是因爲紮實的西方哲學和國學根基,傅老師對《道德經》的講解,具有中西比較的廣闊視野,讓你遠離思想誤區,避免理解偏差。同時,他又比較儒家和道家,用莊子分析老子,把《道德經》擺在思想史的座標軸裏,讓你“精細化”理解老子。

三、讓《道德經》變成你的人生課,貼近生活

最接地氣兒的輕鬆幽默,透徹感悟,傅老師陪你來取五千字道德“真經”。真經裏裝的是指導生活,貼近日常的實用性。他用自己的閱歷修爲、案例分析幫你“喫定”老子。教你怎麼做個“明白人”,告訴你做人行事,處理關係,認識自己,把握世界的“私房話”。

>>>>>你將獲得

• 《道德經》全文,句句精讀,告別一知半解。章章分析,讓老子成爲你的導師、密友。

• 不僅熟知老子說了什麼,還清楚他爲何這麼說。老子的“啓示錄”,你輕易收穫。

• 不止讀懂《道德經》,還會幫你補上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常識課”。

• 你將理解世界、自然與萬物。更豁達的格局,讓你看清人世,學會平和。

• 你將學會與自己相處,爲人處世的“人生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