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遠觀南門橋。(資料圖)

三江六岸飛彩虹,華彩長空盡交輝。

長江首城宜賓境內岷江、金沙江、長江流過,也將宜賓的主城區“切割”成了幾塊。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跨江大橋,大多數人在城區的工作、生活將會是“舟車勞頓”,彷彿回到了1973年以前的宜賓,三江上沒有一座公路橋。

而現在的宜賓主城區,江北和南岸到老城區、南岸到臨港,岷江大橋、南門大橋、戎州大橋、長江大橋、中壩大橋、天池大橋,還有正在修建的鹽坪壩長江大橋,以及部分高速公路大橋、立交橋,都在這四十年裏,改變和完善着宜賓人的生活。

可以說,宜賓的橋樑建造史,是宜賓城市建設、市民出行、經濟發展的縮影。

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美化後的岷江大橋效果圖。(資料圖)

岷江大橋:宜賓城區第一座公路橋

在江北住了大半輩子的退休職工王大爺正坐在江北風情港灣附近的茶社裏,悠閒地抽着煙,和老朋友下象棋。

“那個時候,我還在城頭的輪船公司當學徒,每天從江北的家裏步行到岷江碼頭坐船到合江門兩個來回。”王大爺說,要不然就只有走岷江鐵路橋,在現在的鹽水溪附近下鐵路橋再去合江門。“按道理是不能在鐵路橋上走的,很多人爲了節約省事,就偷偷的走,60年代就出過事。”

1971年,當時的宜賓政府幾經規劃,決定開工修建岷江大橋。“聽說要修岷江大橋了,我們都高興得很。”王大爺走了一步“象飛田”,似乎這一步棋也是岷江大橋橫跨岷江,連接江北和城區的象徵。

得知消息,市民的喜悅不言而喻。據不少老人回憶,彼時,江北的百姓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宜賓造紙廠、宜賓市造紙機械廠、宜賓三江機械廠等許多江北廠礦單位都抽調了衆多職工踊躍前來參加岷江大橋工程的建設。

“岷江大橋給我最深的就是大橋上的源源不斷的車流。”對於剛到不惑之年的何武將來說,這是他少年時代的記憶之一。他說,1990年,12歲的他隨家人從廣州回到宜賓,就住在江北的岷江橋頭,作爲306省道上的一座大橋,岷江大橋自然也成了主要交通要道。“橋上車流人流衆多,很是熱鬧。”每天騎車進城上學的他,也是其中的一員。

據瞭解,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最有成就的“浮運沉井”技術,作爲設計單位的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因爲該項科技創新獲得了“國家科技獎”。

1998年年底,隨着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以及市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宜賓岷江大橋加寬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岷江複線新橋與岷江大橋平行相併,橋的造型和建築風格也與岷江大橋一致。加寬改建後的岷江大橋,全橋寬28.6米,行車道淨寬22米,雙向6車道,兩側懸臂人行道寬3.3米,全橋長539.39米。

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近觀南門橋。(資料圖)

南門大橋:彩虹飛跨南北

南門大橋建成前,從老城區到南岸,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在大南門坐輪渡到南岸的下渡口,早上6點開渡,晚上6點左右收班,每隔半小時一班,一趟行駛10多分鐘,輪渡費用幾分錢,相當於當時一頓早飯錢。另一個辦法是步行,經過鐵橋到南岸,路程較遠,沒有一兩個小時是到不到的。

“70後”顏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宜賓人,南門大橋與顏先生的家、工作、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小時候,顏先生的家就住在宜賓老城區走馬街,而走馬街緊挨着現在的南門橋。顏先生當時就讀的集義街小學,距離南門橋的直線距離也就兩三百米。那時候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每天下午放學,顏先生總會與同學沿着江邊步行回家。從老城區走到南岸,也就是現在南門橋的南橋頭,需要兩個多小時,同學玩到下午6點回家,回到南岸的家已是晚上8點過。

1983年的一天,放學後顏先生與同學像往常一樣在江邊溜達,同學看着正對岸的家感嘆:“要是這裏修一座橋就好了”,那時只是顏先生和同學隨口說的一個願望,令他們感到高興的是,1986年12月,真的就開始動工修橋了,並於1990年7月通車,並獲名“亞洲第一拱”。

隨着南門橋建成通車,南岸開發區初具雛形,蜀南大道和長江大道相繼貫通,之後南岸修建的道路相比城區要寬敞得多,新修的小區從環境等各方面都要優越很多,很多城區的居民都遷往南岸居住。可見,南門橋對當時宜賓經濟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南門橋還是當時宜威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28年來,南門橋對於宜賓人來說不僅是連接城區和南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幾代人的回憶。雖說近三十年來,它小病不斷,但依舊堅挺在金沙江上,與“雙子星”之一的戎州大橋一起,承擔着宜賓市民往返城區和南岸之間的重要任務。

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宜賓長江大橋。(圖據宜賓日報 )

長江大橋:真正實現了南北直通

“宜賓長江大橋通車後,幹啥事都方便多了,縮短了江北和南岸的距離,也節約了進城的時間。”“80後”詹女士小時候住在天原化工廠,她在老城區忠孝街讀小學,要想進入宜賓老城區需要繞行上江北岷江大橋,這也是她童年比較深刻的記憶。現在我住在南岸西區,要想回“老家”和老朋友們玩耍,十幾分鍾車程就到了,方便極了。

比詹女士更“痛苦”的是市民劉先生。“2016年,我大學畢業後回到宜賓上班,單位在南岸,而我住在下江北。”劉先生說,他要經岷江大橋、南門大橋才能到單位,每天都要起得很早,不然就要遲到。“家就在江對面,卻要繞很大一段路才能到。”

“宜賓長江大橋通車後,節約了十幾公里繞行路程,這大大緩解了岷江大橋的負擔,緩解了市區交通擁堵現象,實現南北直通。”劉先生說,2008年4月,宜賓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不少市民在橋上閒庭信步,俯瞰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匯合部的美景。

宜賓三江分割三山對峙,多年以來一直以舊城爲主體發展。高密度的人口和建築使宜賓老城區的發展擴延性得不到升級,嚴重製約了宜賓城市建設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成爲宜賓市政府和市民心中的一塊石頭。爲了從根本上解決宜賓市跨長江交通和城市交通過境分流問題,2003年,宜賓人下定決心立項了宜賓長江大橋的建設。

宜賓長江大橋的跨徑達到460米,在全國混凝土斜拉橋中僅次於湖北鄂黃大橋位列第二。該橋建成不久,就經歷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驗,“5.12”地震發生,宜賓設計院、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馬上成了檢查組,對大橋的鉚頭等關鍵部位進行了全部檢查,發現大橋的實體結構沒有受到影響、非常安全。(龍億江)

(編輯 胡韻妍 責任編輯 龐依依)

改革開放四十年:宜賓的橋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