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年,在法薩羅之戰徹底擊敗龐培之後,凱撒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抓住這個強大的對手。很快,凱撒就得到了消息,有人在塞浦路斯見過龐培,這意味着,龐培的目標極有可能是埃及。

在《內戰記》中,凱撒記錄了他之後的行動。得知龐培行蹤之後,他立刻帶領一支軍隊前去埃及追趕——這隻軍隊只有步兵3200人,騎兵800人,而且他們都經歷數次大戰,疲憊不堪。
當然,這4000名士兵應該和凱撒一樣,絲毫不感到畏懼。因爲龐培的大軍已經被擊潰,凱撒的威名四處傳播,埃及人沒有膽量保護龐培。但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埃及人下面的行動,有點不可思議。
首先,在內亂中佔據優勢的國王托勒密十三世,爲了討好凱撒,擅自把龐培殺了——要知道,凱撒和那些身經百戰的羅馬士兵們,來到埃及不是爲了接收龐培的腦袋,而是接受龐培的投降。羅馬人只能死在羅馬人手中——尤其是身份高貴的龐培,怎麼能死在埃及人手中呢?
心懷不滿的凱撒,又遇到了埃及豔后的主動“獻身”,自然而然的決定:解決一下埃及的王室糾紛,穩定埃及豔后的地位。
對於凱撒身邊的4000士兵來說,他們也明顯感覺到了埃及人的憤怒情緒——不知在誰的鼓動下,那些埃及人民認爲羅馬人太蔑視他們的國王,於是開始針對凱撒的軍隊發生騷動。按照《內戰記》的記載,“不斷髮生的騷亂,有許多士兵在城市的各個地方被殺死……”

緊接着,埃及豔后的丈夫——托勒密十三世,通過宦官波西努斯聯絡了埃及大將阿基拉斯,火速率領埃及軍隊主力趕往首都。這支埃及軍隊主力包括20000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凱撒的4000名羅馬士兵就算再有戰場經驗,也會感到有些恐懼。
於是,羅馬士兵在凱撒的命令下,在亞歷山大里亞層層設防,與埃及軍隊混戰。凱撒在《內戰記》中詳細的記錄了這場戰役的艱苦,他們不僅被埃及大軍包圍,食物糧草供應非常緊張。更爲糟糕的是,城中的那些富裕奴隸主們,也開始聯合起來攻擊羅馬士兵。
“他們已經派使者和徵兵官員出去,到埃及王國的所有領土和號令所及的地方去徵兵,弄到城裏來大批輕矛、弩機,還帶來不計其數的士兵……奴隸除了未成年的以外,統統被武裝起來,由比較富裕的主人供給他們每天的伙食和工資……他們還自動想出許多辦法,做到在一面不斷攻擊我們的工事時,一面還能守衛自己的工事。他們的領袖,無論在大會上小會上,總是用這樣的話來煽動大家,說:羅馬人正在慢慢形成一種侵吞他們王國的習慣……要驅逐他還必須趁早,他現在因爲季節關係,正被風浪阻隔在這裏,得不到海外來的援軍。”
如果你讀了凱撒《內戰記》中的“亞歷山大里亞戰記”,就會意識到羅馬士兵遭遇了怎樣艱難的處境。
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龐大的埃及軍隊卻一直沒有喫掉這4000羅馬士兵,還被凱撒順利突圍,然後一波反殺取得了全面勝利——埃及軍隊全面崩潰,托勒密十三世在逃命過程中溺死在尼羅河中。那麼問題來了,曾經輝煌一時、強大無比的托勒密王朝,怎麼軍隊變得這麼“廢”了?這樣,我們從托勒密王朝的開端說起吧。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他留下的龐大帝國瞬間崩潰,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屬和將領們,都捲入了肢解整個帝國的“繼業者之戰”。大將托勒密控制了埃及,經過多年的戰爭,終於穩穩地控制了這一地區。
來自馬其頓的托勒密,從此開始統治埃及,這個家族一直延續到埃及豔后的時代。在托勒密一世的時期,四處征戰的希臘人統治的埃及,不管從裝備還是作戰素養上,都是非常強大的。作爲外來統治者,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們,始終擔心埃及人對他們的牴觸。所以,文化的包容、生活上的融合,以及保持自己對財富的絕對控制,是他們站穩腳步的基礎。
可以說,在托勒密二世和三世的時代,托勒密王朝的實力到達了巔峯時期。這一時期的托勒密王朝,穩定了大半個東地中海地區,利用埃及的糧食進行商業貿易,賺取了大量的財富。正是利用這些財富,讓當時的埃及擁有一支異常強大的軍隊。

托勒密王朝最初的主力軍隊主要由希臘人組成,他們繼承了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的強大戰鬥力。他們的騎兵使用一種長矛,其長度可以接近4米,兩端都有矛頭,保證了一端折斷的情況下,還可以用剩餘部分繼續戰鬥;重步兵裝備了青銅胸甲、頭盔,一個橢圓形盾牌,還裝備了短劍、長矛和標槍……
除此之外,一部分的埃及人也被徵召,接受希臘式的訓練。當然,托勒密王朝爲了保持強大,招募了很多的僱傭兵:希臘地區的重步兵、克里特島的弓箭手、羅德島的投石兵,以及阿拉伯地區的騎兵。
這些僱傭兵的作用越來越大,托勒密王朝的財富也足以支撐強大的僱傭兵團。在羅馬崛起之後,托勒密王朝甚至開始僱傭退役的羅馬老兵——當然,後期的僱傭兵已經問題重重了。這一點,我們在本文的最後,會再介紹的。在托勒密王朝早期,統治者就開始壓榨剝削埃及人。

繁重的勞役和賦稅,才能保證統治者掌控巨大的財富——大量的財富可以支付給僱傭兵,保持軍事上的優勢地位。正因爲這樣,本土埃及人的憤怒逐漸被點燃,到了托勒密五世的時候,各地埃及人的叛亂已經席捲了近五分之三的埃及國土。
更爲糟糕的是,趁着埃及國內的戰亂,那些重要的海外領地危險了。安條克三世和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祕密聯合,開始侵佔托勒密王朝的土地。安條克三世得到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色雷斯、卡里亞以及薩摩斯島都被腓力五世搶走,托勒密王朝的海外領土只剩下了塞浦路斯。
不僅如此,托勒密王朝內部也爭鬥不斷,內部通婚雖然保持了血統的“純淨性”,但並沒有阻止王室成員對權力的野心。王室成員內部的謀殺接連不斷,那些大臣們也趁機亂政,托勒密王朝真正開始衰落了。
另外,在托勒密五世的時代,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爲和塞琉古王朝達成了和平協議,托勒密五世迎娶了安條克三世的女兒克利奧帕特拉一世——這位外來的女王在丈夫死後握有實權,一直在努力維持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的和平(埃及豔后即是其後代,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托勒密王朝大勢已去,只能苟延殘喘。塞琉古王朝在安條克四世時期,竟然直接殺到了底比斯,差點讓托勒密王朝覆滅——幸好此時羅馬人介入進來,幫助埃及維持穩定,成爲自己的“大糧倉”。到了這一時期,托勒密王朝的軍隊越來越弱了。

希臘移民越來越少,優質兵力自然越來越少。本土埃及人的叛亂時不時發生,自然也不會成爲托勒密王朝軍隊的主力。沒有辦法,只能依賴大量的僱傭兵。但是因爲戰爭的消耗,以及失去海外領土帶來的影響,托勒密王朝的手頭也越來越緊,僱傭兵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埃及豔后的時代,最後的海外領土塞浦路斯也沒有了,還要向羅馬繳納鉅額財富換取保護,真沒錢了。沒錢的話,依靠僱傭兵的埃及軍隊,也就不行了。
我們再回到凱撒面對的兩萬多埃及軍隊主力,這些僱傭兵能有多強大呢?凱撒在《內戰記》中評價:“阿基拉斯那邊的這支部隊,無論在數目上、出身上、還是戰鬥經驗上,都不是可以隨便輕視的。”
然後,凱撒話鋒一轉,讓我們知道了這些僱傭兵的真實情況:“這些人中,包括有伽比尼烏斯的士兵,這些人已經習慣於亞歷山大里亞的生活和放蕩,把羅馬人的名號和紀律忘記得乾乾淨淨,在那邊娶了妻子,許多人而且跟她們生了子女。在這些人之外,還加上一批從敘利亞、西里西亞行省和其他鄰近地區蒐羅來的強盜和土匪,又有許多被判了刑的罪徒和逃亡者,參加了他們……”
所以,這些並不專業的僱傭兵,即便加上了埃及本地人的幫助,也無法對抗凱撒帶來的經驗豐富,紀律嚴明的羅馬士兵。
托勒密王朝的軍隊,早已不再輝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