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相声是口头文学,因为每个精巧的包袱设计背后都是高级而有回味的幽默;也有人说相声是讽刺的艺术,以戏谑的口吻揭示人情冷暖社会百态,在讽刺中产生笑的结果,在笑过之后又给观众以引导和劝解。其实,这些都是相声的魅力所在。借用马志明先生经常爱说的这么一句话:相声与其他曲艺形式一样,都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的。

细数全国以表演讽刺型相声见长的演员不胜枚举,不论是高英培的《教训》、《不正之风》还是马志明的《纠纷》、《夜来麻将声》都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这些段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绝不在相声中说教于人,但又处处通过刻画反面典型引发观众深思。提到讽刺型相声,老听户们永远不会忽略他,久居关外的宝字辈相声名家,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振华。

杨振华与已经过世的老搭档金炳昶同为杨海荃先生的弟子,虽然师父是京派老范的相声艺人,但杨振华的相声从艺生涯却突出一个“新”字。除了90年代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一批传统相声外,在观众印象中的杨振华几乎一辈子都致力于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中。

另外还有一个“新”,思想观念新。在杨振华的相声表演中敢于大胆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不仅最早在表演中把吉他搬上相声舞台,而且纵观杨振华各个时期的创编节目,几乎每段都会融入当时最流行的词汇和最热门的话题,在六七十年代的相声艺人中能有这样与时俱进观念的确实寥寥无几。

火爆、热情而又表演细腻的风格让杨振华成为东三省至今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然而杨振华的艺术之路并非是一片坦途,当年因为那段充满辛辣讽刺意味的创编段子《好梦不长》,被认为是将矛头直指沈阳当地某领导。结果可想而知,杨振华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封杀,不仅在整个东三省没有演出机会,甚至在河北省张家口创办的杨振华相声艺术团也受到了沉痛打压。这段历史被相声迷们以“大裤衩子”代称,但对于杨振华本人而言则是不堪回首的伤痛。

《下象棋》、《油水大》、《假大空》、《八字迷》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只是杨振华相声表演的缩影。还有很多通过幽默手法抨击社会假恶丑的作品,杨振华以相声为武器揭露人世百态。在主流相声演员中他是不盲从的非主流,用自己的思维审视幽默,用严肃的态度坚持着讽刺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