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土耳其棉花堡什么时候都美吗,只是自然风光吗,答案完全不是这样

提到土耳其,人们的印象一个是热气球,一个就是1988年,棉花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棉花堡,网上的图片雪白如棉,倒映着蓝天,形成天然的“蓝白小镇”。其实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叫棉花堡,棉花堡只有白色的自然风光吗?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棉花堡在代尼兹利(Denizli)市北部,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循环,一汪温泉水从土耳其西部安纳托利亚的卡尔达吉山一侧200米高的岩石中汩汩涌出,顺着悬崖冲击而下,温泉水富含碳酸钙,在流下的过程中,碳酸钙慢慢沉寂,历经了千百年的钙化沉淀,最终形成了层层相叠的半圆形白色天然阶梯水池,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文Pamuk表示棉花,Kale表示城堡,所以Pamukkale就叫棉花堡。在此过程中溶解了大量岩石中的石灰质和其他矿物质。

还有一种说法则来源于传说:曾经,牧羊人安迪密恩为了和希腊月神瑟莉妮幽会,竟然忘记了挤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横流,盖住了整座丘陵,这便是土耳其民间有关棉花堡的美丽来由。

这块坡地长2700米,高160米,阶梯状的水池好似中国的灌水梯田,倒映着蓝天,人们可以在里边拍照、泡温泉,站在其间,可以俯瞰代尼兹利市全城。然而拍出的蓝白色彩并不是每天如此,前提得是晴天,如阴天到访,就会出现我看到的情况,灰色的天照在水中,水也变得灰黄了。

还有一个原因,比较令人痛心。棉花堡的美名远播,吸引了世界各地每年几千万的游人前来探访。游客想要看夕阳也要看日出,当地的商家也看中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带来的商机,兴建了大量的温泉酒店,分流了温泉水,导致棉花堡上边的水量锐减。而且几乎每个游人都要到棉花堡的水塘里踩一踩,长此以往,经过多年的使用,棉花堡的部分石灰岩受到了污染,颜色从白,逐渐变成了黄色和灰色,甚至发黑。缺水、变质和污染,成了棉花堡的最大问题。

于是当地管理部门就人工修筑了水泥的人工阶梯边缘,辅助碳酸钙沉积,又经过关闭景区,休养生息之后的棉花堡重新开放,对游客也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同时约束了对温泉酒店的开发。游客进入棉花堡水域必须光脚,以免鞋底会磨损石灰岩表面,造成污染,也不能在此游泳了。光脚踩踏地面还是挺疼的,最初的干枯地区很扎脚,举步维艰,进到里头就好了。地面坑坑洼洼,容易掉入水中,尤其是绿色和棕色的地方比较滑,需要小心。人也很多,想拍出空镜,很难。

在棉花堡所在的城市,可以玩儿的并不多,中国游客喜欢每天换城市,棉花堡只是一站。而欧洲游客喜欢在一个地方待着,住几天不走,来棉花堡可能是参加一日游,其余时间就在酒店泡着,街上逛逛。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棉花堡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石林、石瀑布和梯形盆地,无非是自然遗产,那么文化遗产谈何而来,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内容中很少见到。当我用很短的时间看完棉花堡的梯田池之后,发现一旁还有被人冷落的古城,其实呐才更值得探访参观的去处。

棉花堡最早由罗马人发现,对他们而言,如此美丽的景色一定是神生活的地方。公元前190年,贝尔加马王朝的Eumenes二世在温泉旁建了希拉波利斯城,公元二至三世纪是王朝的全盛时期,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和休闲客,棉花堡就成了古罗马温泉文化的中心。据说,当时的达官贵人和财阀富豪,都以来这儿泡温泉安享晚年为荣,有些人是来此治病,有的选择直接老死在这里。

这一处的奇特与珍贵在于,我们从未在他处看过用温泉水浸泡的2000年前的建筑遗迹,水漫过古希腊圣城废墟的石柱,人们就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伴着同样泡在水中的石柱一起游泳、泡温泉。

温泉水温在36到38度之间,酸碱值6左右,水可以喝,旁边一个自压式龙头就可以接到温泉水。泉水以每秒400公升的速度流动,泡在里边则可以治疗风湿、皮肤、妇科、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当时它就成为了古罗马时代心脏病、皮肤病和风湿病患者的著名矿泉疗养地,许多人认为它还对肌肉和体力有益。

温泉旁的山坡上残留着依山而建的圆形古罗马海尔保利大剧场,四周散落着阿波罗神庙、浴场、竞技场、街道等。两千年余年的日子,发生过多次地震,天灾人祸将此地夷为断壁残垣的废墟,只剩下大理石雕琢的拱门、横梁、石柱长廊,上边还有繁复的花纹,当年的宏大和壮阔,依稀可见。

夕阳西下,古遗迹披上了冷峻的余晖,沧桑与苍凉化为一股震慑力沁入人心。天边几棵心形的小树,像天然的剪纸,镂空了日夜的边缘。

在我看来,大家群聚的水池子,不如夕阳时的天,和旁边的希拉波利斯古城,自然和人文汇于一镜。如果你来棉花堡,可要多留些时间去探访一旁的古城,别在梯田流连。

作者:那敢情好了

文艺范儿独立摄影师,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

多平台认证、签约旅行家,美食达人

双微:那敢情好了

图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主体转载或商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