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風格雜糅的非典型類型劇。

上週五(3月27日),匯聚周迅、惠英紅、趙雅芝、黃覺、金士傑等一衆大咖的女性題材劇集《不完美的她》開播,22集的故事體量,每集30分鐘,目前播出集數過半。

不管是主演陣容還是關注女性的“家暴”主題,播出前,自帶話題的《不完美的她》就聚攏了大波關注,然而開播短短三天,劇集卻在啞火邊緣徘徊。

其實,《不完美的她》在製作、故事、表演、主題內涵亦或是服化道等美術層面,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但爲何組合起來就差了口氣?

其中,風格的磨合是一大原因。

1、底料很足:無數個不完美的“她”

如果給《不完美的她》劃分劇集類型,其實很難將其明確歸於某一種範疇內。

大方向看,“都市女性劇”可以作爲《不完美的她》的主類型劃分,這主要基於故事的取材。

劇集改編自2010年的日劇《母親》,播出時以催淚著稱。在豆瓣,三萬名網友爲其打出9.4的高分,繼泰版、土耳其版、韓版之後,內地版卡司雲集,此前官宣時就備受矚目。

原作中,《母親》主要講述35歲的女主“拯救”7歲小女孩的故事,受到家庭虐待的小女孩遇到了這位小學教師,教師冒着“誘拐案”的風險將其救出並生活在一起。

日劇《母親》

血緣羈絆和親情關係的探討,在《如父如子》《小偷家族》等影視作品中多有呈現,有血緣的親情和沒有血緣的親情關係,面臨着倫理和道德問題的判定。在法與情的爭辯中,這些影視作品提出了現代社會中情感親近度的命題。

電影《小偷家族》

改編後的《不完美的她》,將“母親”這一話題進行延伸,其對於現實話題觸及度的野心也很大。

“她”在劇中是泛指,第一層所指爲拯救小女孩的主角林緒之(周迅 飾),劇集爲她增加了複雜的身世謎團。第一集開篇,林緒之便對着鏡頭髮問——“我是誰”,她的“不完美”經歷體現在爲何被母親拋棄,自己又爲何失去兒時記憶。

第二層的“她”指向三位母親,緒之養母袁總(惠英紅 飾)是成功女性代表,她有三個女兒,二女兒亦之和三女兒果之爲親生。在這位女性身上,劇集呈現了賭錢丈夫導致家庭破裂的不幸婚姻一面。

再來看趙雅芝飾演的林緒之生母鐘惠,“因爲不堪家暴,一女子縱火將其燒傷”,30年前,鍾惠縱火後投案自首,並在逃亡路上“拋棄”女兒緒之。

原作中,父親一角在大火中喪生,在《不完美的她》中,父親(金士傑 飾)找到妻子和女兒後,開始了他的“懲罰”。

副線中,小女孩蓮生的母親經歷着單身母親的生活壓力和現任男友“虐童”的心理壓力,她想要找人分擔,可男友對待女兒的態度讓她無法兼顧親情和愛情,還曾試圖將女兒拋棄在外。

三位母親,三種婚姻情境,這些“不完美”,在劇集片頭都有着現實映照:2017年10月,四川黎某被男友林某家暴至送醫,後因醫治無效死亡,林某被判處無期徒刑……

由地形圖組成的片頭中,在紅點標註的省份旁邊,文字記錄下這些讓人痛心的“家暴慘劇”,也以此凸顯出劇集借女性題材探討兩性關係的初衷。

第三層的“她”更爲泛指,包括緒之的兩個妹妹和劇集呈現的其他女性故事。例如,未婚先孕的二妹亦之需要處理如何與媽寶男相處的困局,男方母親不同意結婚,懷孕女性又該怎麼辦?

可以看到,這些“不完美”的親情和兩性關係組成了劇集中的女性羣像,在“都市女性劇”的類型框架中,《不完美的她》拋開了職場打拼、甜甜戀愛等常見元素,並直擊“不幸”背後的根源。

2、表達偏差:差了口氣的“風格雜糅”

故事設定鋪墊完畢,講故事的方法卻出了問題。敘述技巧雜糅,用得巧可以取長補短,併爲劇集帶來創作上的突破,但如果失去章法,就會暴露出顧此失彼的夾生感。

懸疑和文藝兩種風格的融入,讓《不完美的她》真的並不那麼完美。

懸疑方面,劇集時常設置懸念,讓劇情進展一波三折。比如滿臉燒傷疤痕的父親不僅跟蹤緒之和鍾惠,還給緒之郵寄“恐嚇”禮物,此時再伴着抑揚頓挫的配音效果,30年前的大火謎團率先埋下伏筆。

另一頭,蓮生的生活環境又上演“虐童疑雲”,燈光黑暗的屋子裏,這位年輕人爲何如此病態的對待一位小女孩,劇集對於“犯罪現場”氣氛的營造,在觀感上時常讓人後背發涼。

再來看劇集對文藝風格的導向。

雖然劇集體量不大,但《不完美的她》整體節奏進展依然慢吞吞,部分情節轉折和遞進也顯得突兀。它的文藝範主要體現在臺詞上,比如緒之對蓮生講述遇到危險要求救的道理時,先對青草味道進行描述:“我不喜歡青草的香味,因爲青草的香味,是小草被割了之後,傷口散發出來求救的氣味。”

這些文藝化臺詞試圖用抒情的手法闡述人物觀點,但缺少情感留白,而過多依賴事件和臺詞推進的處理,又讓人物的舉止顯得有些神經質,這也就導致劇集並不能在邏輯上獲得觀衆的最大認同。

於是,文藝派的催淚大招還沒達到“催”的效果,另一方登場的懸疑風又爲“感動”披上“發怵”的冰冷外殼,風格雜糅的非典型劇集,就這樣讓人在找不到情感落腳點的局面中點下了關閉按鈕。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不完美的她》,3月開播的另一部重點劇目也選擇了“文藝範”的佐料——刑偵劇《重生》。

帶着看《白夜追兇》續作心態的觀衆打開《重生》後,也出現了一頭霧水的觀感。文藝範的刑偵劇什麼樣?《重生》在旁白上下足功夫,從主演到配角,大量的畫外音描述着人物心境:我是不是一個好警察?我該怎麼處理與父親的關係?人物內心戲驟然躍出熒屏。

《重生》劇照

然而,不夠精煉的臺詞和文學度有所缺失的文本,不僅沒讓劇集走向《真探》類的話嘮風,還降低了劇集所屬原類型劇的緊張感。

其實,這些風格化劇集追求品質的突破之心可以看到,在創作層面也值得鼓勵,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製作上的短板。在挖掘故事內涵之外,講故事的手法同樣需要仔細打磨,這些“不完美”,也會成爲下一次風格化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