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黄向东 裘佳· 《医师报》对话IFAR主编:将创新当成一种愿望和责任,[571].医师报,2018-11-01(1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鼻部疾病和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鼻科学专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国内在慢性鼻炎等鼻部疾病的诊治上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部分领域已站到了世界鼻科学的最前沿,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高质量的文章。

目前慢性鼻炎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如何在高影响因子的国外期刊上发表更高质量的文章?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期“中外主编对话”,我们特邀美国鼻科学会(ARS)及美国耳鼻喉变态反应学会(AAOA)主办的官方期刊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IFAR)主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耳鼻喉科主席及副院长David W.Kennedy,IFAR中国专刊客座主编、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委、国际鼻部学会和过敏科学学会主席、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张罗教授,为我们带来慢性鼻炎防治的中西方思维碰撞。

《医师报》:作为中美顶级期刊的主编,深谙慢性鼻炎防治大局。请两位主编站在各自国家的角度,谈谈中美慢性鼻炎的疾病现状及诊治方面的异同?

中国慢性鼻炎诊疗已与世界同步

张罗:慢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实际并非一个病,而是一大类鼻部的慢性炎症。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非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由常见的环境过敏原或食物过敏原引起的鼻部炎症,非常常见。非过敏性鼻炎病因更加复杂,很多因素都可导致,如物理化学因素、药物因素等。

从流行病学看,大致发病率为30%~40%,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常见。 当然东西方环境不同,种群也不一样,所以在具体到某个疾病的病情上还有一定的区别。如过敏性鼻炎在西方国家更为常见,在我国尽管也很多,但比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这些年东西方交流的密切加强,以及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东西方在疾病诊治方法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中国患者和西方患者都能得到同等有效的防控和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导致过敏性鼻炎流行率的变化

David Kennedy:在慢性鼻炎的流行病学上,确实中国和美国有一些不同。美国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更高,但目前来看,北京地区人群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已接近美国。囊性浮肿在美国被认为是慢性鼻炎的一大类。中美两国人群的免疫系统是否有差异还没有研究证据。但总的来说,在中国的农村,当你看见鼻息肉,我们通常认为是感染性鼻息肉、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而在北京可能更多的是过敏性鼻息肉,TH2型鼻息肉。

目前认为,这可能与国家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如现在的人很少住在农村,机械化农种的发展,幼年时接触菌群机会减少等有关。虽然有些差异,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地方。

《医师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您认为慢性鼻炎的诊治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对健康的重视促使鼻科学的发展

张罗: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个体健康也更加关注。以前大家都觉得慢性鼻炎不是很严重的问题,打打喷嚏、流流鼻涕对健康影响不大。但这些年看来,慢性鼻炎对大家的困扰应该说越来越大。这些炎症导致一些局部鼻部症状的同时,还可导致邻近器官及远处器官的变化。如对下呼吸道、哮喘的关联性已得到证实,和眼部疾病也有密切的关联。大家逐渐形成共识,鼻部炎症并不仅仅是鼻腔的问题,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所以疾病的防控都比较复杂。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疾病研究的投入,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因此,相信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进步,鼻部疾病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同时在防治上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注环境对过敏性鼻炎防治的意义

David Kennedy:如何应对逐年上升的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是一个挑战,也是所有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研究认为,早期花生、宠物的接触,对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有帮助。污染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研究了环境污染与慢性鼻炎的关系,可以看到环境污染会加重慢性鼻炎的病情,生活在污染环境里的人,会有很多过敏性问题的出现。

《医师报》:近年来,中国专家也越来越多的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高质量文章。我们知道,最近张罗院长主持的“中国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在AAIR上发表。目前中国专家发表在国际期刊的文章主要是集中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中国的鼻科学已有唱响国际的实力

张罗:中国的鼻科学者在过去几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个过程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应该说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我们真正接触和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充分消化吸收了国外的诊疗指南后,我们逐步从跟跑,实现了全面的并跑,在部分领域我们已站到了世界鼻科学的最前沿。

我国人口众多,患者也众多。通过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国医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是否能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贡献?因此我和全国几十位专家一起制定了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这个诊疗指南全面体现了中国目前在过敏性鼻炎诊疗领域的现状,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涵盖了很多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草药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不但有益于中国患者,相信通过英文的形式推广到全球,对世界患者的诊疗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研究数量快速增长

David Kennedy:我们非常高兴看到近年来中国研究者的文章数量的快速上升,很多优秀的文章来自中国,主要是过敏反应基础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临床的研究。正是因为发表文章的增多,我们计划在今年11月刊登一期中国专刊,对中国慢性鼻窦炎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期全景式的介绍。这期中国专刊的所有文章都来自中国的鼻科学者,这也是IFAR第一次为单一国家发表这样的专刊,对于介绍中国研究中国经验将具有重要意义。

《医师报》:现在领域内都在提倡“医学科学家”,请两位主编谈谈对中国医生的科研思路培养的建议。

创新不仅需要能力  更需要意愿和责任

张罗:现在青年一代受教育的水平非常高,如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型城市医疗中心,年轻医生都有很好的一个受教育基础,也都有很高的学历,他们中大多数也都会有出国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完成了这些教育后,年轻医生从技能上来说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我们需要赋予这些年轻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国家对医院科研的投入非常大,我们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把单个患者治好,更重要的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学科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未来我们在世界上也要承担相应的疾病诊疗责任和义务,这是新一代以及未来的鼻科学者应该想到和做到的问题。

所以创新并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愿望,把这几点有机结合,创新才能真正成行。

国际间合作研究  有利于解决临床问题

David Kennedy:目前中国医生在科研这块已做得非常棒,也有一部分医生来到美国和欧洲交流学习。我想持续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毫无疑问,大的国际间的研究是解决一系列慢性鼻窦炎问题、了解不同分类类型很好的办法。现在也确实有一些领域的合作,如不同类型鼻息肉的发病率、TH2反应和TH1反应等。我认为要关注不同类型的所有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机制,我们需要一起合作。

本次IFAR中国专刊是首个这样的专刊,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专刊,有更高质量的研究出现,最终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医师报》11月01日15版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走失

赶快【星标医师报吧~

往期回顾

医师报|第四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2019) 邀约函

▶ 来参加|2018“中国医界好书”评选活动启动啦!

▶权威|28部门祭出医闹杀手锏:16项联合惩戒措施让暴力伤医者无处可逃!

关注|北大医院医生被打的背后:中国24%医生遭遇身体攻击,医院暴力将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

▶ 北大医院事件追踪|“被迫还击”是一种进步!韩红慰问当事医生!

▶ 跟踪报道|有结果了!警方通报北大医院医生被打事件!

▶ 【视频】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蝶

编辑: 毕雪立   审核:陈惠 黄晶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