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7日中午12時40分,臺灣志願者劉德文抱着赴臺老兵姜定葵的骨灰盒,從太原武宿機場港澳臺接機口走出來。劉德文,1967年生,是臺灣遠近聞名的尋親志願者,早在2015年就曾送我省臨汾籍的一位赴臺老兵的骨灰回鄉。

原標題:老兵在臺灣離世19年,山西七旬兒子尋回其骨灰

“姜伯伯,回家了,回家了……”11月7日中午12時40分,臺灣志願者劉德文抱着赴臺老兵姜定葵的骨灰盒,從太原武宿機場港澳臺接機口走出來。

姜定葵的兒子、孫子、重孫等7名家人,迎上去一起跪了下來,痛哭流涕:“回來了,終於回來了……”。

姜定葵,生於1925年,老家在陽泉市盂縣姜村,是家中長子。成年後,在家鄉娶李氏爲妻,並生有一子姜仲元。1948年,23歲的姜定葵離開故土與妻兒,隨軍赴臺。

海峽相隔,這一分離就是整整四十年。漂泊異鄉的姜定葵,再未娶妻成家,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開放老兵探親,他纔在1988年3月踏上家鄉的土地,與至親團聚。之後12年間,返鄉探親六七次。

2000年4月30日,姜定葵在臺北病故,臨終時說,“把我的骨灰送‘回家’”。

這一天,老兵姜定葵回來了。

姜仲元,今年73歲,父親姜定葵去臺灣時,他只有2歲,母親迫於生活在1957年改嫁。雖然自小骨肉分離,但姜仲元始終沒有忘記過父親,也一直在尋找父親。

1987年5月1日,姜仲元的鄰居收到一封從臺灣郵來的家書,這封家書是與姜定葵一起隨軍遷臺的朋友寫回來的,通過這封信,姜仲元知道自己的父親還活着,孤身一人在臺北,那一刻,他不知道自己是該笑還是該哭。1988年見到父親時,他與父親緊緊相擁,淚水打溼了幾層衣衫。

1999年8月,姜定葵再回家鄉,並在這裏住了3個月,這也是赴臺老兵能回大陸探親的最長停留期限。這次,姜定葵在老家過了中秋節,姜仲元還在農曆九月十九爲父親過了次生日。

但他沒有想到,這是父親的最後一個生日,回到臺北不久,姜定葵便被查出得了癌症,並做了手術。在輪椅上他給家裏打來了電話,但沒有向家人透露自己的病情。幾個月後,姜定葵撒手人寰。

這一天,兒子姜仲元接到了父親。

姜家瑞,姜仲元的孫子,今年30歲。爲了讓年事已高的爺爺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他的父親魂歸故里,2015年,他接下了尋親任務。其間幾經周折,他只打聽到太爺爺的骨灰安置在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靈骨塔。

今年4月,姜家瑞找到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頭條尋人”,提供了當年曾祖父姜定葵返鄉的照片等信息;4月24日,“頭條尋人”欄目第一時間聯合臺灣志願者劉德文展開查找。

在臺灣,劉德文根據姜家親屬提供的資料,到戶政單位和公墓去核實,找到姜定葵的骨灰後,劉德文又與家屬覈對遺像和相關信息,確認正是他們苦尋的親人。之後,姜家辦理了親屬關係公證書、骨灰認領委託書,委託劉德文從臺灣護送姜定葵的骨灰回家。

這一天,姜定葵的“回家”路,姜仲元的“尋父”路,通過劉德文接通了。

劉德文,1967年生,是臺灣遠近聞名的尋親志願者,早在2015年就曾送我省臨汾籍的一位赴臺老兵的骨灰回鄉。劉德文曾經在銀行工作,1997年搬到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裏。

祥和裏是全臺灣六處獨居老兵贍養點之一,他在這兒總是碰到老人請求幫忙尋親。第二年,劉德文索性辭職,競選里長(類似社區主任),連任至今。

此後,幫老兵回家,成了劉德文的一項“工作”。姜定葵的靈骨返鄉,是劉德文十幾年來跨海踐諾的一趟普通行程。自2003年以來,他已經送202位老兵魂歸故里,姜定葵是他今年送回來的第27位,回去還有3位老兵等着他護送。

而在祥和裏,還有8位老兵已和他做了委託和公證,請他在他們離開後送他們回家。

如今,祥和裏的老兵們平均年齡90歲,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人數從3800多人銳減到不到50人。劉德文記得,最多的一年,他參加了120位老人的葬禮。老兵的迅速凋零讓他在尋人上更有緊迫感。2018年4月,得知今日頭條也在幫助兩岸尋親時,他主動申請成爲今日頭條“頭條尋人”欄目在臺灣的尋人志願者。

在找尋老人、背骨灰回鄉以及安葬老人的整個過程,劉德文付出了極大地精力、財力,卻分文不取。在乘坐飛機、住賓館的時候,他大都會給過世的“老人”買一張票、留一張牀,不忍“他們”在揹包裏過夜,此次送姜定葵回來也是這樣,爲他留了牀,買了機票,甚至前好幾天就將姜老“請回”自己的家中……劉德文說:我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我們都有着血濃於水的親情,每位老兵都是我的家人、我的親人。這是有意義的事情,我會堅持做下去,做到老。

離開機場,劉德文同姜定葵的家人將返回盂縣。8日上午,他還要送姜定葵最後一程,看着他被安葬在姜家祖墳——每一位他護送回來的老兵只要時間允許,他都要親眼看到他們入土爲安,這是劉德文的堅持:活着做了遊子,死了不能做遊魂。

來源:白潔/微信公衆號“山西頭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