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掛牌社區醫院之後,我們的門診量增加了大約10%,開展的各類手術也多起來了!”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吳勝利院長說。據悉,我省26家“江蘇省首批社區醫院”陸續增掛社區醫院標牌,其中南京市有9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驗收。

“我們是2005年轉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那時候門診量雖然也很大,但可能看50個病人,有20個甚至30個都是來開藥的,還有一部分是來轉診的。變成社區醫院後,這個比例,50個患者中至少有40個是真的來看病的。” 吳勝利院長還告訴記者,以前他們老院區有30張牀位,但住院患者很少,最少的時候整個病區只有一個患者。“現在我們開了50張牀位,幾乎都是住滿了的。有的患者在社區首診後不放心,去大醫院再次確診後,還是選擇回到社區醫院來做手術。”

該中心蔣永勝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醫院現在能開展二級手術以及部分三級手術,像膽囊切除、闌尾、疝氣、肛瘻、骨折、手外傷等手術,都可以完成。在社區醫院動手術,費用也比三級大醫院要節省不少。蔣永勝副主任醫師舉例,上禮拜剛剛有位患者在他們這做了腳部跟骨骨折手術,總費用17000元左右,自費3000多,同樣的手術如果在三級醫院,手術總費用要翻番,自費也得在12000-16000元之間。

南京市棲霞區西崗社區醫院院長高慧華告訴記者,他們目前40張住院病牀使用率一直在90%左右,有時甚至一牀難求,胃鏡、腸鏡檢查以及息肉摘除,痔瘡、疝氣、闌尾等手術都可以開展,費用要比去大醫院節省1/3到1/2。

“曾經有人說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病看不了、小病也看不好、設備用藥不齊全,就是簡簡單單開藥。醫務人員沒有什麼職業信心,甚至有些自卑,人員也逐年流失。” 高慧華院長告訴記者,往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人困難,留人也困難。但2015年起,在區、街道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每年招聘引進人才10名左右,所有醫務人員輪流進修學習。近年來也有10多名二、三級醫院的醫生、護士迴流到西崗社區醫院。

“增掛社區醫院牌子後,能明顯感覺到醫療內涵加強了,這和我們硬件改善、設備投入、醫務人員能力提高都有很大關係。現在醫院每天門診量900-1000人次,放射科做CT的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多。”吳勝利說,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心增強了,醫生治病救人的職業自豪感也增加了,同時收入也有保障,“現在中心醫護人員狀態不一樣了,他們覺得有奔頭,自覺地想得更高、更遠一點。”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診,基層能否兜得住底,一直是分級診療的難點之一。2017年9月,江蘇印發社區醫院建設試點通知,在全國率先啓動試點工作。2018年10月,確認26家試點單位爲“江蘇省首批社區醫院”。南京市也在近日被國家衛健委確定爲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城市。建設社區醫院,不僅僅是增掛一塊牌子,而是以建立基層首診制度、構建優質高效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爲導向,放寬手術准入、藥品目錄等方面限制,增設牀位,補齊醫療能力短板。通過常見病同質化診療和社區衛生資源統籌、中心化平臺建設,實現基層首診和以醫促防、醫防融合、高效健康管理。


來源:揚子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