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起李振,在萬源南里社區可是頗有知名度:2009年開始他在社區開起了一家羊絨服裝店,從那時起就成了一名治安巡邏志願者,2012年社區成立“一米陽光”服務社時李振也加入了,利用自己的專長爲社區居民縫補羊毛衫、羊絨衣等,至今已爲居民縫補衣物近千件。萬源南里社區的老志願者馮阿姨年過八十歲,有天夜裏九點鐘突發心臟病,兒女住得遠,她想起了李振,李振連忙叫上社區志願者鄧慧春一起將馮阿姨送到醫院,家屬趕到醫院的時候老人的病情已經平穩了。

“李振,小甜又來接班啦!”正在豐臺區東高地街道萬源南里社區值守的社區幹部每天都能見到這對志願者父女“接力”值守:一個是在社區參與服務11年的“老”志願者,一個是1998年出生的大學生“新”志願者。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在這個衆志成城的日子裏,父女倆用自己的志願服務默默地守護着居民的健康。

說起李振,在萬源南里社區可是頗有知名度:2009年開始他在社區開起了一家羊絨服裝店,從那時起就成了一名治安巡邏志願者,2012年社區成立“一米陽光”服務社時李振也加入了,利用自己的專長爲社區居民縫補羊毛衫、羊絨衣等,至今已爲居民縫補衣物近千件。

李振還經常爲居民充當“及時雨”,比如說社區裏有位居民伊女士,她已經90多歲的母親因患眼疾需要到同仁醫院檢查、治療,這可難壞了母女倆,李振得知後就主動開車送老人去醫院檢查,這一送就是半年,經常天沒亮就去接老人,在同仁醫院兩個院區之間來回跑,到了醫院還幫助老人掛號、排隊,一直陪伴到老人手術成功、順利出院。

萬源南里社區的老志願者馮阿姨年過八十歲,有天夜裏九點鐘突發心臟病,兒女住得遠,她想起了李振,李振連忙叫上社區志願者鄧慧春一起將馮阿姨送到醫院,家屬趕到醫院的時候老人的病情已經平穩了。

救摔倒老人、幫空巢老人修電器、通下水道、取重物……這些事在李振的日常生活當中已經數不勝數。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李振在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讀大三的女兒李甜甜也成了志願者。上海市註冊志願者、地鐵志願者、交通協管志願者、幫扶殘障兒童志願者……這個1998年出生的女孩兒身上有着一串兒這樣的“標籤”。

這個特殊的寒假,是李甜甜近十年來第一次和父母在一起團聚這麼久,懂事的甜甜心疼父親值守辛苦,也主動到社區報名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和父親一起在社區門崗值守。

“一開始就是想幫爸爸多分擔一些,前面幾天都和他站一班崗。但是當我看到社工和其他志願者們也都很辛苦,我就開始單獨值一班崗了,儘可能地幫咱們社區多承擔一些吧。”

李甜甜已經是一名業務熟練的值守者,測溫、檢查出入證一個也不放過。雖然還沒能返校,學校已經安排了專業課以及黨課的“空中課堂”,現在每天都要在學業和志願服務中“兩頭忙”,但是李甜甜說她能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非典時期,我們90後是備受呵護的花朵;現在90後長大了,要換我們來守護大家。疫情當前責任在肩,青年人要始終與人民‘戰’在一起。和爸爸一直並肩作戰,我感到很幸福、很光榮。”

劉怡菲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