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市面上普遍的總裁班和EMBA不同,這個研修班計劃按照博士生的方式進行佈局,即除了聽課學習外,也希望學員投入到研究體系中,由一位教授帶一位學生的方式,並聘請復旦大學的研究生作爲助手,共同研究新家族文化體系的課題。用王亨達的來說,首屆家族文化研修班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事業有成的人士,對構建中國新家族文化懷有共同的追求,希望在專家學者的帶領下就有關中國家族文化傳統和中國新家族文化體系的課題進行研討,並在自己的事業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實踐。

這些財富家族女主人,大老遠跑來就爲了“取經”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醞釀和溝通了一年多,復旦大學的家族文化研修班終於開班了。

原本定好從近100位報名者中篩選出10位首屆學員的計劃,最終還是被一位來自香港的女性報名者打破。

“實在拒絕不了,她就是堅持要過來。”復旦大學家族文化研修班的發起人之一、家族文化專委會副主任王亨達提起這個片段也覺得有趣。

於是,在4月16日開班當天,首屆家族文化研修班在座的學員總共11位。

事實上,這也證明了原先摸底的結果是準確的——多數的中國財富家族正在發生從一代向二代,最多是從二代向三代傳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並沒有太多現成的經驗可取。這讓他們陷入了困惑和迷茫期,也生出了強烈的求索需求。

1.學員多爲女性

把“他們”直接寫成“她們”或許更加合適。

因爲她們多爲女性,本身不直接參與企業運營,但在家族的傳承和財富管理上掌握着較大的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和家族企業的董事長或CEO比起來,不負責企業本身的她們擁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去學習和充電,並在探索中對家族文化的完善和延續做出更多思考和規劃。

最後一個擠進來的是來自香港家族的一位女主人。而在這個班上,從香港來並不算最遠。除了上海本地的學員外,大多來自全國各地。

學員的年齡跨度則在20~50歲之間,有一代,也有二代,甚至三代。在面試的過程中,招生團隊也對這些家族所從事的行業有意識地做出了多元化的選擇。

學員的共性大概是,她們的家族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頗有名氣,積累的財富亦規模不小。

用王亨達的來說,首屆家族文化研修班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事業有成的人士,對構建中國新家族文化懷有共同的追求,希望在專家學者的帶領下就有關中國家族文化傳統和中國新家族文化體系的課題進行研討,並在自己的事業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實踐。

這些財富家族女主人,大老遠跑來就爲了“取經”

2.赴海外參訪遊學

這個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首創的家族文化研修班,學制一年,每月一次,將採取復旦大學校內研修課堂學習與參訪國際名校遊學活動相結合的方式。

學習期間將組織學員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參訪遊學,學員有機會與包括宋氏家族後代等諸多大家族親切會面交流,共同探討家族文化建設的深遠意義。

有意思的是,這不只是一般的海外遊學,而是針對家族企業,並將集中拜訪在美國和新加坡的華人家族。

用王亨達的話來說,優秀的華人華僑不少都集中在美國和新加坡。

而選擇組織學員到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遊學,就是因爲那裏關於中國民國時代的名門望族的史料特別多。學員們也可以在美國和這些家族的後代進行座談及交流。

選擇新加坡國立大學也是如此,比如陳嘉庚這些頗具聲望的華人家族就在新加坡,學員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優秀的家族後代,瞭解家族傳承的奧祕。

這些財富家族女主人,大老遠跑來就爲了“取經”

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

3.用博士生的方式佈局

雖然學員都來自財富家族,但這個家族文化研修班並不想辦成土豪班。

和市面上普遍的總裁班和EMBA不同,這個研修班計劃按照博士生的方式進行佈局,即除了聽課學習外,也希望學員投入到研究體系中,由一位教授帶一位學生的方式,並聘請復旦大學的研究生作爲助手,共同研究新家族文化體系的課題。

在一年的課程結束後,家族文化專委會還將集結各位學員的研究成果和教授的講課內容編製成書,以系統性地梳理中國新家族文化體系。

之所以開辦這個研修班,也因爲復旦大學歷史學本身坐擁的師資力量。該班由著名宋氏家族研究專家吳景平教授領銜的十位資深教授親自主講授課。

這或許是臨近退休的吳景平先生髮起的最後一次教學實驗。

宋氏家族的後裔——宋子文先生的長女馮宋瓊頤女士在將宋氏家族檔案捐贈給美國斯坦福大學時,授權並指定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導宋氏家族的研究。在吳景平教授的親自主持下,全面地研究了以宋氏家族爲代表的民國顯赫家族的羣體。

“儘管我國近代或當代出現了不少風雲人物,但就家族的積累來說,沒有人能比得上宋氏家族。”王亨達認爲,要研究中國家族的文化傳承,首選的案例就是宋式家族。而復旦大學在這個領域擁有獨特的優勢。

除了吳景平教授,在開學儀式上,出席的重量級嘉賓還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長江學者黃洋教授,著名媒體人、復旦大學歷史系校友曹景行,顧維鈞、嚴幼韻親屬,上海海派旗袍館館長徐景燦,作家、學者錢漢東等等。

王亨達說,希望能通過每年都辦家族文化研修班的方式,對中國新家族文化做出可以指數化的評估和評價,並建立史料庫,逐漸形成中國新家族文化的體系。

顯然,迅速崛起卻相對稚嫩的中國新家族需要這些。

本文作者 | 大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