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融資增速不斷出現下滑,引起廣泛討論。

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於貨幣增長。

如果發生貨幣增長不足的情況下,經濟動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往往我們在看貨幣指標的時候,是一個未來3~5個月經濟的先行指標。

在2013年以前更看重的經濟數據不是社融規模,更重視的經濟數據是M2。

M2是什麼?是貨幣總量。那我們會有疑問,貨幣總量既然代表着所有的貨幣,那社融又代表着什麼東西呢?

讓我一一解釋。

貨幣增量不夠負擔利息支出,就會有融資發生違約

M2主要是在銀行體系內借貸所產生的貨幣總量。

爲什麼在2013年以前主要看M2即可?

因爲在2013年以前,中國金融創新還沒有盛行。大部分的資金是停留在銀行體系內(表內),也就是在銀行體系內進行借貸,由國家做一個總調控。

但是2013年之後,開始發展金融創新,而金融創新演變出來就是大量的資金從銀行體系內(表內)移到銀行體系外(表外)。

資管計劃、信託、銀行理財…等等盛行一時,這些都是屬於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會發現M2越來越不能夠代表整個經濟體的實際情況。取而代之重要的經濟數據就是社融規模。這個數據是社會總融資規模包含表內外,更全面的代表着整個中國目前貨幣運行體量。

怎樣的社融增長是健康的呢?

這個時候,必須關心中國兩個非常重要的數據。第一個是平均融資成本;第二個是通貨膨脹水平。

爲什麼要關心這兩個數據?

因爲貨幣要持續增加,需要靠不斷的借貸。但是借錢得付利息。

如果今天貨幣增量不夠負擔利息支出,就會有融資發生違約。

一般而言,會從風險最高的資產開始違約。

所以當社融增量保持在高位,比方說每年增量在13%~14%左右,而平均融資成本大約保持在7%~8%的時候,這時候實現剛性對付其實並不困難。

因爲增加的錢足夠去償還過去債務。而且還可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當然這些資金必須要做有效率的應用。

在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期間,中國多數能夠實現剛性兌付或隱性剛兌,就來自於貨幣增量足夠。

中國經濟運行也常年相當理想。一旦社融開始下降,會發生什麼事情?

如果融資利率沒有下降的情況,也就代表有資產要違約,必定打破剛性兌付。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社融規模增量的重要性。

近期社融增量往往不如新增人民幣貸款。

我們會有疑慮,爲什麼新增人民幣貸款會比社會融資規模還多呢?

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之下,銀行不斷把表外融資移到表內。這也告訴我們今年市場的實際情況,表外融資在進行非常激烈的去槓桿,轉爲從銀行體系所發放的人民幣貸款。

這就是如火如荼開始進行所謂金融去槓桿所展現出來的成果。

社融增量下降之後,很多表外融資的業務收縮,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重點影響就是經濟增長。過去3年,經濟增長逐漸轉爲房地產、基礎建設投資(PPP)與供給側改革三大核心。

這三個核心當中,地產相當依賴表外融資管道。所以當社融下降,影響最爲劇烈的也是這些房企。這導致房企的融資成本快速提高。

第二個重要影響在基礎建設投資(PPP)上面。

頻頻傳出PPP項目融不到資,或者是地方平臺出現一些小問題。這都在告訴我們,過往紅火的PPP項目,當前受到一個比較大的限制。

最近我們還看到消費增速的下滑,長期而來中國的消費增長都在10%以上。今年以來消費增長悄悄的降到9.5%。其他經濟數方面固定投資降到6%。

綜合來看中國整體經濟數據,搭配貨幣數據的體現,大概率可以判斷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是可能經濟下滑的速度會稍微快過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期,但這應該只是階段性的。

過去中國主要有三大風險,產能過剩與商品庫存風險、房地產庫存與金融槓桿。

產能過剩與商品庫存在供給側改革的幫助下,去化的相當理想。房地產的庫存也在過去兩年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後,去化的差不多。

今天我們在拆最大也是最困難的一個雷,也就是金融槓桿的問題。

那既然決心要拆雷,投資人就必須做好準備,未來半年更多的資產將出現違約,尤其是高風險高利率的資產會相當危險。

話說,回報超過10%以上的類固收資產,大多都是騙局。這句話雖然說不能百分之百成立,不過大家心裏一定要有數。

這種高利率的資產在未來是不足以持續下去的,未來的中國一定會發生更多的違約事件。

不過即便許多高利率的資產發生違約,但並不足以引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因爲中國目前的“防火牆”還是建的相當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