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观阅莫莫小游记。虽然这次的疫情非常严峻。目前,上海面临复工高峰期。专家透露,这一周会是疫情高发期,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做好防御,还在放假的小伙伴就不要出门了,如果必须出门要搭乘公共交通,一定要带好口罩和勤洗手!也希望疫情严重地区的小伙伴们能度过这次危难关头,加油!中国加油!
上海有一条马路叫巨鹿路,如果来上海本没想逛商场的,而是想找几条特色的街道,走一走逛一逛就好,巨鹿路是最不错的选择之一,沿着树荫走,偶遇小店,可以漫游一下午。一路上的小店都很有艺术气息小店,有特色的背包店,有精致的服装店,还有台湾姑娘开的生活良品店。路过契茶去茶社,喝杯茶百个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这条横跨黄浦区和静安区的巨鹿路,全长只有两公里,但是这条路上却是应有尽有。有咖啡厅、东南亚的粉、四川火锅、云南菜、本帮菜、烧烤韩国烤肉居酒屋,brunch店竞争激烈,热门店铺周末能排队到50号以后,吃个早午餐要等超过1小时。
该路辟筑于1970年,初名“巨籁达路”,以1901年法国驻沪总领事巨籁达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称“巨鹿路”。巨鹿路的174号原有一幢沿街单间三层楼房,为复社遗址。1973年冬至1939年秋,复社设在174号胡愈之家,成员由胡愈之、郑振铎、许广平等30人。
1938年3月1日,他们翻译出版社斯诺了的《红星照耀中国》。1939年4月5日,翻译出版了斯诺夫人韦尔斯的著作。此外还秘密翻印《列宁选择》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巨籁达路174号后为居民住宅。原建筑在旧区改造中被拆,遗址处现为延中绿地。
巨鹿路211弄同福里,建于1912年至1936年的旧式里弄,有石库门三层楼房28幢。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办公地点设在弄内16号。底楼住着王尧山夫妇,王妻赵先原为小学教师,辞职后专门为掩护省委机关,并担任省妇委部分工作。
巨鹿路上最经典的建筑就是675号,《阮玲玉》、《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上海1920》等几十部电影、电视剧就是在里面拍摄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曾是一幢叫做“爱神花园”的私人住宅,它的主人就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
巨鹿路741到773号为建于1921年的蓝宝石公寓,原本是德国驻沪领事馆的员工住所,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四层楼加盖为了六层楼。这栋红砖建筑别具一格的历史韵味至今依然令人回味。
巨鹿路上还有很多名建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之前有些过巨鹿路的文章,这篇是来补充没有出现过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就像人的一生,曲折又坎坷,到了今天还是屹立在上海的地界上。它的点点滴滴流洒至今,它的故事又总是那样的动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