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源圍棋會館就在胡也頻故居隔壁,兩家有小門相通。會館的大院中是一株枝繁葉茂的龍眼樹,樹下是一池方塘,潭邊石縫裏生出的蕨類植物在這春天裏更顯得鬱鬱蔥蔥。整棟房子佈置成爲圍棋的世界,牆上、地上,到處都是棋局,大師1914年出生於福州,已經加入日本國籍,因爲在十番棋擂臺擊敗了當時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稱爲“昭和棋聖”。查看這位神童的歷史,當年以“圍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現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棋席,14歲東渡日本開始職業棋手生涯;19歲時運用自創的“新佈局”對陣本因坊秀哉,翻開了圍棋史上嶄新的一頁,此後20餘年,吳清源不僅在十番棋擂臺上擊敗了當時全日本最頂尖的七位超級棋士,而且還提出了新佈局理論,革除了許多過去平庸的定式下法,爲圍棋理論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是在1961年遭遇車禍後漸漸淡出一線比賽。金庸金大俠說過,最崇拜兩個人,古人是范蠡,今人則是吳清源,不知道金大俠小說中有關圍棋方面是否受其影響。倒是吳清源老先生也指導過的福州女棋手張璇嫁給了小她8歲的常昊,大家評論那是小龍女與楊過的圍棋版,甚至把她當年爲了常昊離開賽場比喻成小龍女縱身一躍的驚世駭俗。

圍棋體現的是一種平等的思想理念,不像軍旗、象棋那樣具有“軍、師、旅、團長、士兵”,“帥、車、馬、炮,卒”等這些天生的等級觀念,它只有黑白兩種棋子,在落子前所有棋子之間無任何身份、地位、價值上的差別,完全在於弈者無限地發揮自己的思維想象,落子關鍵位置就能顯現出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率和價值,反之亦然。在大師如日中天的時期也是抗日戰爭的時期,也正值抗日戰爭,這大概也是某種意義上開闢的第二戰場吧,猶如當年的霍元甲。只是作爲戰時敵國的僑民,實際上他兩邊不討好,精神上曾經極度苦悶。吳清源的弟子不多,林海峯、芮乃偉最爲著名。

老先生1988年回到福州給祖父吳維貞掃墓,畢竟這裏還是故鄉,他也生活了9年。會館的佈置有圍棋源流以及個人傳奇生涯。徜徉這裏,花木香豔,山石玲瓏,還有那無處不在的“棋趣”、“棋情”,需要細細品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