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大好青春,何必搞得悲悲惨惨凄凄?

乔志峰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同学念悼词落泪:更加珍惜生命了。11月7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参与的同学可以体验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活动中,男同学躺进“棺材”,近距离感受死亡。体验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应更加珍惜生命。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现代化校园,为何非要搞得鬼气森森呢?

念个假悼词就能落泪,我不知道这些学生是泪点太低、心理太脆弱,还是表演天赋惊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堪比影帝天后。

在棺材里躺一躺,就能珍惜生命了,也未免有点扯了。真有这神奇效果,学校宿舍干脆把床都拆了,换成一口口棺材,学生天天躺在棺材里睡觉,岂不是更能珍惜生命吗?并且,棺材是要入土为安的,传统操作是埋进土里。不埋进土里,体验怎么能够正宗、怎么能够深刻呢?为了活动效果,学校是不是还应该要求好学上进、追求完美的学生或老师,都拉点土将自己睡的棺材埋起来,真真正正玩一把心跳,试试什么才是“令人窒息”的感觉和死亡到来的气息呢?如果再能组建个现代“古墓派”出来,那就更神奇了,不仅可以推动“生命体验”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说不定还能将其变成学校的教学特色,在教育局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哩。

近年来,一些大学为了赶时髦或干脆为了招徕眼球,相继推出爬树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三国杀攻略教程、让学生“跪地学猫叫”的“爱情心理学”等奇葩课程,至于奇葩活动,那就更是层出不穷了。其中所谓的《生死课》或“生命体验”活动尤其常见,有教学生写遗书、立遗嘱的,有模拟追悼会的,也有像河南这所学校这样躺棺材的。真不知道类似的形式主义或炒作噱头,除了搞笑、无聊,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好端端的大好青春,为什么不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而是非要搞得悲悲惨惨凄凄,一副“大限将至”的样子呢?好端端的现代化校园,为什么不能开放阳光、给学生的美好人生绘制蓝图,而是非要搞得阴风恻恻、鬼气森森呢?这样做,真的好吗?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现代化校园,为何非要搞得鬼气森森呢?

学校开什么课程,应该有标准、有规范,不能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而学校出面组织的活动,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具备课程的一些要素,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上,都必须严格把关、科学施教,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草率为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往里边塞。有时候,正常的教育和不那么正常的教育只有一线之隔,理应慎之又慎。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学生心理的关注在国内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刚刚起步,在推行过程中缺乏经验,出现一些偏差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在所难免。可不管怎样,也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或其他因素,让课程和活动中掺杂了不该有的东西。其他学校在跟进开设类似课程或举办活动时,也应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现代化校园,为何非要搞得鬼气森森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