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1941年7月,国民政府升格贵阳县为贵阳市,军政部长何应钦四弟何辑五首任市长。何到职后,率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新社区,解决房荒。二是开辟城区道路,解决交通。原因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大批难民从抗战前线涌入贵阳,城区人口陡增三倍。其次,贵阳迭遭日机轰炸,发生大火,房屋损毁严重。新社区选址大南门外西南方荒芜的南明河河套一带,面积400余亩,采用西方住宅区建设模式,修建供水码头,解决饮水,期许全部“现代化”。同时,作为南明住宅区的延伸项目,于对岸开辟 河滨公园。

1944年河滨公园平面示意图

河滨公园位于南明河北岸,旧名“驿马坡”,因西侧历史悠久的“驿马道”而得名,坡上零星散布荒坟野冢。据何应钦回忆,其就读贵州陆军小学堂时,学校经常在此举行野外训练,以磨炼学生意志。首任市长修建公园的初衷,据其回忆,现代社区“无不注意居民游乐设备,居民辛苦一日后,有散步及放松疲乏身心的机会”,以“平衡他们的精神和体力”。选择“驿马坡”,其一是因毗邻南明住宅区,山环水绕,风景宜人。其二,整个“驿马坡”两百余亩,几乎全为公荒,私人土地仅占十分之二,故与百姓利益“几无冲突”,市民对此“咸乐观其成”。笔者猜测,何辑五曾经就读南明中学和讲武学校,均位于这一带,故或许还有念旧情结。据何辑五在《贵州政坛忆往》一书回忆,“河滨公园”名称是其以市长身份拟定的,但在公园建设之前,曾请托工务局制作模型公开,征询市民意见。设计方案最终经贵州省府核定,但省府经费“甚为支绌”,贵阳市府亦然,故公园的修建不曾动用公币,而是由市民“乐捐建设之”。 换句话说,河滨公园是贵阳市民自掏腰包捐钱捐地修建的。

民国河滨公园前门

河滨公园于 1942年春开工建设,设出入门三个。前门位于湘黔大道,对面即是王伯群南迁贵阳的大夏大学。后门位于新桥附近,其侧为“国立贵州战时中学”。偏门则开在贵惠路上。公园内铺设三合土游道,交织通连,交汇处建有几个圆形花坛,以供市民散步游览。南麓坡脚河边,因垂柳依依,故名“杨柳湾”。南明河水清如镜,佳山好水,故在河内设游泳池,“凡跳水板、更衣室、晒衣台等无不具备”,旨在提倡市民游泳运动。每到夏季,游泳者“接踵而至”,市民视之为锻炼身心与练习游泳技术之最佳去处。

民国河滨公园南亭

公园坡头建两亭,称“南亭”和“北亭”。南亭为六柱圆顶,顶铺茅草,又名“草亭”。“北亭”更为简陋,为一凉棚。两亭之间,建有礼堂,门厅四根罗马圆柱,大气尽显,取名“河滨堂”,猜测为市府出资。“河滨堂”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和典礼,也是公园管理处所在地。管理主任林碧松,原系南京“首都饭店”大堂经理,与时任国府监察委员何辑五在南京便结识。何辑五任贵阳市长之前,曾发起组织贵州企业公司,出任董事长,经常安排其赴滇购买进口玻璃回黔销售。何辑五贵阳发迹后,林碧松得任河滨公园管理处主任,兼管花溪公园事务。

何辑五题“合谋开展”茶杯

根据《河滨公园合作堂记》碑刻,1943年2月,何辑五在河滨公园“拨地一区”,由全市各合作组织捐资兴建“合作堂”,以供市民游憩,“堂内陈列合作组织之产品图表,俾市民于游览之中,增进其对合作事业之兴趣”。无独有偶,笔者2013年曾经征集到一个茶杯,杯身烧制“合谋开展”四字,落款“巳月佳日,辑五”。此前笔者一直不解其意,现在看来, 应为“合作堂”落成纪念之物。

张石麒先生光复记功碑

河滨公园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是1944年秋修建的 “张石麒先生光复记功碑”,碑高2米,宽1米,由贵州同盟会的发起者“平刚拜题”。 张百麟,字石麒,贵州辛亥光复之元勋,当局于河滨公园为其记功树碑,原因是“名更甚者”的另外两位已经“占据要津”。1935年,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十周年,贵州省府将“梦草池公园”改名“中山公园”,其后道路得名“公园路”,沿用至今。1939年,军政部长何应钦莅临花溪视察,见河水沿岸景色秀丽,建议省主席吴鼎昌建“中正公园”,以彰“领袖之风采”。而按照何市长的回忆,为张百麟立“记功碑”,能让“市民在欣赏风景之余,不忘其获得自由之由来”。

任可澄赠何辑五行书联

早在“乙亥”年,何辑五曾经以蒋介石特派员身份回黔,秘密监视摇摆不定的王家烈、毛光翔当局。贵州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经担任贵州省长的任可澄赠其七言行书,集杜甫《寄柏学士林居》《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两首诗之末句,联云:“各使苍生有环堵,早闻黄阁画雄麟”。“黄阁”指相府,“画雄麟”即务虚不实,杜甫原语“画麒麟”。“环堵”指陋室破屋。换成白话,就是指责当局不干正事,不管老百姓死活,有向何辑五埋怨告状之嫌。

数年后,何辑五上任市长,为官一任,能够谨记前言,关注苍生之安居,能够建社区、辟公园以解贵阳市民“环堵之室”,当属难得之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