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鎮發現疑似明代石碑

圖爲拓印的碑文內容。

生祠鎮發現疑似明代石碑

圖爲岳廟工作人員測量石碑。嚴雲秋攝

日前,岳廟、劉國鈞故居管理處工作人員在生祠鎮一戶居民家門口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刻有文字的石碑,疑爲明代石碑。

發現這塊石碑的是岳廟、劉國鈞故居管理處主任張春賢。今年上半年,他和朋友一起路過生祠鎮南街時,一戶居民家門前的長方形石塊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應該是塊石碑。”張春賢仔細觀察後發現,石塊的一側隱約能看到一些文字。經過了解,張春賢得知,這塊石塊在該戶居民家中有一些年頭了,一直放在家門口的場地上。與對方協商後,張春賢花了800元將石塊買了下來,並搬回了岳廟。

經測量,這塊石碑高50釐米、寬92釐米、厚30釐米。石碑的一面刻有文字和圖案,但由於風蝕嚴重,字跡和圖案已經無法辨認。在石碑的下方,還能看到明顯的斷裂面。

爲了能夠清晰地瞭解碑文內容,近日,張春賢特地邀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靖江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家駿對石碑上的碑文進行拓印。經過一系列的專業操作,石碑上面的碑文內容被完整地拓印了下來。大家看到,石碑從右至左刻着“靖江縣邑侯陳公永思碑記”11個篆體字,文字的左側刻有仙鶴,右側刻有鳳凰。“明朝雕刻造型簡潔、簡練,不繁縟。”劉家駿介紹,根據石碑上的書法字體和圖案雕刻工藝,這塊碑很有可能出自明代。劉家駿介紹,古時候的石碑結構一般分爲碑額、碑身、碑座,碑額上刻有碑名,碑身刻寫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裝飾作用。根據石碑上的內容,這塊應該是石碑中的碑額。

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張春賢介紹,“邑侯”爲縣令的別稱。永思碑是人們爲紀念當地比較有名望、德高望重或者有一定影響的人士的善行義舉,而立碑表達永思之情。據推測,這塊碑很可能是靖江人爲紀念縣令陳函輝而立。陳函輝曾在靖江做過六年縣令,他任職期間,爲官清正、恤民疾苦、遇事敢任、廣有建樹,是一位盡忠報國、勤政愛民、文武兼備的奇才。人們將碑立在岳廟,以示敬重。

靖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古碑的出土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彰顯出靖江的悠久歷史,還可以爲還原歷史提供史料依據。但這塊石碑上的內容較少,過去立於何處,記載的是何人事蹟等在我市歷史資料上還沒有任何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下一步,他們將對照有關歷史史料,邀請專家進行對其進行鑑定,研究其歷史價值。

(全媒體記者嚴雲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