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們只知道以前洋洋很大方,喫什麼東西誰要就給誰,而現在洋洋卻變得“自私”小氣,在他們眼裏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姑姑:“對,不給他喫,自私的孩子誰會疼呀。

在羣裏討論教育孩子要齊心協力的話題時,發現大家有個誤區,大家都知道以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個打一個護不好,現在總認爲孩子犯錯誤要訓爸爸媽媽要一起訓,否則就不是齊心協力。有一部分家長只要孩子犯了錯就一訓到底冷若冰霜,不知道孩子在最脆弱的時候更加需要愛。孩子有錯家長管教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所在,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不是一旦孩子犯錯就把孩子孤立起來。

小家庭還好點兒,尤其是有的大家庭,只要孩子哪點做得不對,大家齊刷刷地把矛頭都指向孩子,頓時孩子便成了衆矢之的。

一次,去朋友家喫飯,朋友做了很多菜,其中就有寶寶最喜歡喫的炸雞翅。因爲是寶寶的最愛,所以炸雞翅剛擺上桌小傢伙就拿着喫。

叔叔:“洋洋,要尊老愛幼,應該先讓太奶喫。”

姑姑:“是呀,太奶還沒喫呢,你先喫,這樣可不是好孩子。”

大伯:“洋洋,快給太奶拿一個。”

爺爺:“洋洋,叫你給太奶拿一個怎麼不拿呢,聽到沒有?快給太奶拿。”

……

無論大家怎麼說,小洋洋一直低着頭只顧自己喫。

爺爺:“洋洋,在幼兒園老師說過好東西要大家分享的,怎麼就自己喫呢?”

叔叔:“怎麼越來越不懂事了呀,以前喫東西都給別人的,現在怎麼學摳門了呀!”

姑姑:“這小東西,越來越自私了。”

這時太奶也插話道:“洋洋,不給我,好呀,以後我買什麼東西都不給你喫。”

姑姑:“對,不給他喫,自私的孩子誰會疼呀!”

叔叔:“媽媽還是高級老師呢,怎麼教的孩子這麼自私。”

……

聽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責怪,小洋洋哇哇大哭起來,媽媽也氣得抱起孩子出了門。結果可想而知,好端端的氣氛被這樣一攪合,一頓飯也沒有喫好。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他們對孩子成長過程稍微有一點點了解,也不至於如此。

他們只知道以前洋洋很大方,喫什麼東西誰要就給誰,而現在洋洋卻變得“自私”小氣,在他們眼裏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他們卻不知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從大方——“自私”——大方這樣三個時期

孩子的第一個大方期是在兩歲以前,寶寶兩歲以前之所以都很大方,無論是喫的玩的誰要就給誰,是因爲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隨着年齡的增長,3歲以後的孩子便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探索、操控新事情的能力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發展,佔有慾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這一時期孩子認爲我的就是我的,不可以給其他人,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去爭搶同伴的東西佔爲己有。

這一時期的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是“自私”,實際上大家認爲的這種“自私”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只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表現而已。當孩子過了5歲以後,又開始進入大方期,這時的大方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方,因爲他們開始懂得了什麼是分享。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目前有許多家庭,尤其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孩子一旦犯了一點點小錯,或哪點稍不如誰的意,只要有一個人批評孩子,馬上全家人都蜂擁而上。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狂轟亂炸對孩子羣起而攻之,他們對孩子的指責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提起蘿蔔帶着泥,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統統翻出來,甚至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殊不知家長這麼做,孩子小小的心靈不僅會受到傷害,後果還會不堪設想。

溫馨提示:孩子犯錯家長羣起而攻之,會讓孩子感到孤立和無助。孩子本來就是弱勢羣體,家長再採取圍攻,孩子的心靈難免會受到傷害,弄不好後果會不堪設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