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氣通於肝,正是養肝好時機

人爲天地之子,應順自然而生,順自然而長。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生的重點也應隨着天地陰陽變化而改變。

按照中醫的理論,春宜養肝。中醫認爲,肝爲“罷極之本,藏魂之所在”。

(1)“罷極之本”

指四肢,肝主筋,人的四肢之所以能活動自如,就是靠筋的收縮和張弛的結果。所以古人又稱人的體力爲“筋力”。

大家知道,婦女在生完小孩以後身體普遍會發胖變形,最大的原因就是宗筋鬆弛。宗筋是全身筋之所主。腹部兩旁都屬肝經,產婦在生育時會耗傷大量的氣血,肝血不足以濡筋,筋鬆弛,肌肉就會鬆懈,腹部就會肥胖變形。

筋還可以固定骨骼,現在患腰椎間盤突出的人越來越多,其實也是筋的問題。椎間盤是介於筋和骨之間的軟骨組織,被腰椎邊上的肌腱所固定。正常情況下,肌腱是有彈性的,像橡皮筋一樣既可拉長也可縮短。如果肌腱失去了彈性,你若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它就無法適應。春天肝臟較爲活躍,所以也是這些疾病的高發期。

(2)肝還爲“藏魂之所在”

有個詞叫“魂不守舍”,就是說魂不老實待在自己的屋子裏,非要跑出來。中醫認爲“肝藏血,血舍魂”,肝血若充足,魂有所舍就不會遊離;若肝血不足,魂就會跑出來。魂都出來了,人的思想就難以集中,夜裏睡覺時也愛做噩夢、說夢話。《靈樞·本神篇》說:“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肝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肝主木,爲東方,對應於“生”。生活中,我們經常將“東西”作爲“事物”的代名詞,爲什麼不說南北呢?東主生,代表萬物生機勃勃。而西主收,代表肅殺枯萎。從東到西正好描述了事物由生到死的全過程,因此“東西”兩字就將世間萬物全包括了。由此可見,肝也是有時間、方向概念的,養肝就當藉助天力。春木旺,正是養肝的最佳時機。

慢性肝病患者春季最需要養肝

春天一到,許多人往往都會出現口苦、肩膀痠疼、偏頭痛、乳房脹痛、鼻炎、疹子等疾病。所有的舊疾彷彿都在這一刻一股腦地醒來了。爲什麼欣欣向榮的春天我們的身體卻不買賬呢?這是因爲春與肝相應,所以“驅病邪”的力量主要是靠肝臟來完成的。

肝與膽相表裏,肝臟並沒有直接的通道,它的火氣往往要借道膽經排出,膽汁上溢,我們的嘴中就會發苦。膽經繞耳部面頰,下行頸部,然後再入胸。如果膽經排泄肝火不暢,就會在這些部位顯現出來,從而出現肩膀痠痛、偏頭痛、乳房脹痛等症。

對於慢性肝病患者來說,春天最容易復發,而且檢驗結果也常出現波動,所以不少患者易出現情緒不穩、急躁易怒等。肝和脾胃都是消化系統的臟器,肝病患者更容易出現肝胃不合、肝脾不合等症狀。肝胃不合表現爲厭食、噁心,肝脾不合表現爲飯後腹脹、腹瀉。

進入春季,病毒也漸漸地活躍起來,有慢性肝病史及“大三陽、小三陽”者,春季最好安排一次複查。如果出現疲勞、兩脅疼痛、食慾減退、厭油膩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好習慣助你養好肝

養陽貴在“動”而忌“靜”,春季萬物吐翠,空氣清新,正是自然之氣養陽的大好時機,應多去室外進行鍛鍊。因爲肝經繞經腿部、腳部,所以像慢跑、散步、跳繩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既能讓機體吐故納新,還能讓氣血經絡得到舒展暢通。

但運動時間不宜過早,最好是在太陽出來後進行,同時注意鍛鍊的強度不要過大,健身時以不出汗或少出汗爲佳。中醫上有“汗爲心之液,汗血同源”之說,如果運動量過大,流汗太多,會消耗過多津液,損傷陽氣。另外,出汗太多的話,毛孔需要張開來排除汗液,此時風寒容易趁機侵襲人體,引發感冒,反而得不償失。

除了多動外,還應調節情緒。我們都知道“怒傷肝”,經常動怒的人肝臟勢必也會受到傷害。所以容易發怒的人要學會調節自我情緒,儘量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