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喫過四海春的三鮮餛飩,就等於沒有到過“小上海”

1914年7月7日,應該算是海門第一份報紙的《赤霞報》,刊登了一則菜館廣告。

“本館開設西新街口,特請上海頭等太西各師,專辦文明大菜,兼辦太西英法各國番菜。新設公司大菜,每位六色,售大洋五角,及中西英法各國茶點。”打廣告的是一家兼營西餐,名叫“蓬萊春香菜館”。

在報紙上打飯點廣告可是不多見的。在二三十年代,海門菜館競爭也頗爲激烈,客人們在海門喫飯,也得好好挑上一陣子。

寧幫有“鴻運樓”,因海門市面,寧波人佔很大實力,生意不差。最興旺的是溫幫,“四海春”業務最發達,“四時春”規模相對小些,還有“華大利菜館”“新生活菜館”老闆也都是溫州人,前後租海門旅館部分房間開設。

海門菜館業中,“新生活菜館”是第一個僱傭女招待的飯館,一時頗能招引食客。當時有報人孫一影《椒江雜詠》詩云:“海國春深四海春,四時春色更宜人。海門春色饒滋味,別有酸鹹與苦辛。”

四海春菜館,開設在振市街第一碼頭轉角處,朝南三間,朝東六間門面,北面兩間。樓下設浴室部對外開放。樓上爲堂喫的雅座。綠色欄杆上半部裝着可以脫卸的玻璃窗,廊下和招牌匾額上裝有彩色燈泡,夜裏一開,五彩繽紛。

店主王巖良,溫州人,年輕時來海門,在振市街口開小餛飩店,生意興隆,再發展開小飯店,繼而成爲當時海門最大的飯館。他以溫州廚師爲班底,並重金聘請揚州上等廚師來店掌勺,嚴格帶徒弟傳授手藝。王巖良講究衛生,盤碗要以熱水洗滌並經過沸水注泡,還要用毛巾拭乾淨。

進店再看看價格。

按當時的物價,四海春菜館普通的海蔘菜4大、4小、4冷盆、4糖果,只要五六元一桌,魚皮菜6元1桌,魚脣菜七八元,魚翅菜最高是十元,另售18寸盆清炒蝦仁只有5角6分,白斬雞4角8分,炒鱔絲3角6分,一大盤紅燒蹄膀6角4分,點心炒麪或炒年糕2角一盆,肉絲麪每碗1角2分。

在這樣便宜的物價中,四海春菜館旺季日營業額達到300元銀元左右,淡季也有200元光景,每天要二、三百元生意,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我們在此不得不爲這家四海春菜館宣傳下服務口碑。菜館開大了,但王巖良對他起家的三鮮餛飩仍保持着它的特色風味,對只買12個銅板的三鮮餛飩顧客從不怠慢,熱情招待。

所謂三鮮餛飩,餛飩煮好後,再放上佐料三鮮——蝦1只、魚片或桂花魚1塊、香菇1朵,真可謂色香味俱全。

所以當時來自天台、仙居、臨海、黃岩的內江、內河的長船船工有句老話:“沒有喫過四海春的三鮮餛飩,就等於沒有到過‘小上海’”。(注:海門有“小上海”之稱)

對海門菜餚進行過系列評價的,還有劉同葆《我無有廬日記》,“海門的菜餚,菜味之佳,出於意料。粵菜多淡,川菜多辣,蘇常之菜多濃,海門之菜,不淡不辣不濃,可以適口。原料新鮮,爲成功之主因。甜菜兩道,一爲麥粉圓子,實以豆沙與棗泥,一爲煮熟水蜜桃。上海無台州館,不知何故!”

海門的菜餚更能安撫江南食客們的味蕾。蕭山來裕恂有“蠣黃烹水沸,螺白片雲輔”一聯,原注云,“海螺切片調羹,海門美味。”蠣黃、海螺皆是貝類。海門瀕海,口外港內,盛產魚蝦蟹,漁民所捕,如潮到埠,鮮美無比,每一宴席,無不有海鮮者,以此聞名。

在振市街、東新街於北大街交接處所稱十字街,以及釣橋頭一帶,菜館、飯店、點心攤星羅棋佈。聚春園、臺溫飯店、樂清飯店、黃德順飯店等,樓下開飯店,樓上供宿夜,適應一些小商販喫宿。

在此,重提前期內容風味小喫(《釣橋頭小喫》),除了提到的四海春三鮮餛飩,還有劉順昌門口沙彭大肉面、釣橋頭山粉糊、金團奶的金團、台州府阿婆的豬肉麥餅、朱正元的苔餅、王桂東的小烤塘和切糖絲、喬鼎和的香乾、同康南號門口的面結合紅棗湯、東新街的肉饅頭等都是價廉物美,深受大衆歡迎。

大街小巷、碼頭船埠,白晝黑夜,到處可見餛飩攤、湯圓攤、綠豆粉絲面結攤,不時敲擊小竹筒,發出“殼殼”聲吸引顧客。釣橋頭有名的小喫還有“爛腳唐”的豆麪攤、德監、萬隆的夜攤小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