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淄川,流传着一种通俗的民歌,据说是蒲松龄当时为了让老百姓读懂《聊斋志异》,借助当时流行的小调填词而成,因此叫“聊斋俚曲”。

74岁的蒲章俊,是蒲松龄第十一世孙,7岁就跟着老爷爷学唱俚曲,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八十年代,蒲章俊在蒲松龄纪念馆工作期间,通过对来访者的讲解以及他蒲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也慢慢对聊斋俚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聊斋俚曲曾经只在淄川地区传唱,因此了解他的人并不多,蒲氏家族及后人为其主要传承者。80年代末期,聊斋俚曲的价值才逐渐被发现,2006年,聊斋俚曲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聊斋俚曲戏被正式确认为我国戏剧界新戏种。

聊斋俚曲并非单独的一个唱腔,在表演过程中有说有唱,只为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使用的也都是中华民族经典的乐器,如二胡、萧、三弦等,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共有14种,唱腔近60个,传承到今天,能唱出来的只有十几个,代表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聊斋城内的俚曲茶座是蒲章俊老先生和其剧团成员的主要演出地,剧团成员一共九人,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最开始表演的时候,100多平方米的茶座大部分座位都空着,但是就算只有一个人,我们也坚持演唱,只有口传心授,才能代代相传。”蒲章俊说。

聊斋俚曲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俚曲、学唱俚曲,蒲章俊及其剧团也会走进校园、走到社会上去演出。“聊斋俚曲是我们的一个家训,作为老先生的后代,弘扬和传承是责无旁贷的。”蒲章俊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