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家第一個大旅遊團由康熙皇帝率領,這個團隊人數最多的時候大約有兩萬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旅遊團,而且由皇帝親自帶隊,其影響可謂廣泛而久遠。

康熙先後六次下江南,十二次到過揚州,在清朝歷史上開了一個先例。他是清朝皇帝當中第一位穿越六條大江河的:運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行程相當於現在的八個省市,這在中國歷史上,在揚州的歷史上,都創下了紀錄。南巡不僅對揚州影響重大,也對整個南方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康熙爲什麼要南巡?是不是酒足飯飽之後,一拍腦門:朕要下江南了?不是的。分析起來,大約有五:

第一,天下一統安定。

大家知道,明末清初這段歷史,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就點燃了戰火,中間經過了六十年,就是明清之間的戰爭、農民的戰爭。這幾場仗一共打了六十年。

到順治元年(1644年),戰火沒有停息,尤其是清跟南明、清跟農民軍的殘餘部分連續打了十八年的戰爭。到康熙元年(1662年),稍微停頓一下。接着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又連續打了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戰爭剛結束,就是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着就是臺灣的事情。

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這年八月中秋節,康熙皇帝接到海上的一個捷報,賦詩一首:“明月中秋節,馳書海外來。自今天漢上,萬里煙雲開。”這四句詩是說,正過中秋佳節的時候,從海外傳來了報捷的文書,戰爭的煙雲消散了,和平了。

注意這一年,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從1583年點燃了戰火,到1683年海峽兩岸一統,整整一百年。

到了這個時候,纔可以說中原一統安定,這是康熙南巡第一個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中原動盪戰亂,不可能南巡,也不可能到揚州。

第二,治河、通漕、興農。

治河,治黃河、淮河。通漕,通達漕運,運河的漕運。興農,發展農業。

我剛纔說了,中原地區一百年戰火不斷,沒有精力,沒有錢糧來治河,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康熙皇帝在乾清宮的柱子上掛了張條幅,這個條幅說了三件事情:治河、通漕、三藩。這三件事情他日日夜夜罣念。我們平時說座右銘,他是掛在柱子上作“柱右銘”,時時刻刻不忘這三件大事。

到這個時候,三藩之亂平定了,還剩了兩件事——治河和通漕,康熙這個時候有條件來解決漕運問題。

這個時候黃河是個什麼樣子呢?黃河氾濫。他坐船來到江蘇高郵、淮安這一帶,看到一片澤國,在一片四周都是水的一個高地上,有一些百姓搭個草棚子在那裏棲居。

他說,我要治理黃河,一定要看一看黃河什麼樣,有些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好,必須親自考察。怎麼親自考察?就是要親自看看黃河,看看淮河,看看運河,問題在什麼地方,怎麼來解決。所以他就決定要南巡。

這裏我講一個故事。1966年我騎自行車從北京、經天津沿着京杭大運河一直往南騎,騎到淮陰的清江口,就是黃河、淮河、運河交匯的那個地方,在河的堤岸上走,前頭有一段就是淮河。

淮河有個洪澤湖,我從那走的時候是冬天,洪澤湖的湖水放幹了,整個就是一片空湖,民工在那疏浚,把淤泥挖走。

當地民工說這個工程方圓六十里,他們告訴我是六十萬人同時在工地上挖泥和挑土。我正好夜裏在這裏走,整個六十里地,當時叫作挑燈夜戰。天上是明星一片,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燈光,交織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間。

我在那裏就有一個感受,治理淮河,疏浚洪澤湖,治理運河、黃河是一項多麼偉大而艱鉅的工程。康熙南巡第二個原因和期待是治理黃河、淮河,疏通漕運。

第三,緩和滿漢文化衝突。

大家知道,滿漢矛盾很尖銳,康熙的曾祖父努爾哈赤實行一個政策叫“殺儒”,殺知識分子,不是殺一個殺兩個,是成批地殺,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康熙的祖父皇太極的時候,又實行了一個錯誤的政策叫作“七掠中原”,七次滿洲的軍隊到了中原進行掠奪。

其中一次由多爾袞率軍隊,東到運河,西到太行山,沿着山河之間,八旗軍隊,分爲八路,由北向南推進一千華里,到黃河南岸的山東省濟南府。

七次對中原進行擄掠,其中一次俘獲人口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零三,其一路擄掠黃金四千三十九兩,白銀九十七萬七千四百六兩(《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五)。擄掠的人口、牲口、財產、珠寶、金銀,用馬、用騾子、用驢馱着,往山海關外走,隊伍長二百華里。

對清朝來說,皇太極對中原的擄掠擴大了它的實力;對中原百姓來說,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皇太極死了以後,多爾袞做攝政王,那時候順治小,只有六歲,多爾袞又繼續這個政策,到北京坐了天下之後,宣佈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我把這總結爲六大弊政。

六大弊政其中一條就是剃髮。當時流傳一句話叫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特別是江南的漢人起來反抗,這就出現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抗清”,一幕又一幕的歷史悲劇。這些歷史悲劇,到康熙南巡的時候人們還印象尤深,因爲纔過去四十一年。

康熙帝那時候到了揚州,人們怎麼想?你父親順治宣佈剃髮易服,你叔叔多爾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現在你來了,到我們揚州來了。所以康熙南巡第三條原因是儘量緩解滿漢民族矛盾和文化衝突。

第四,宣揚皇帝權威。

中國歷史上一些皇帝,譬如說秦始皇巡遊、漢武帝巡遊、隋煬帝巡遊,浩浩蕩蕩大隊巡遊。康熙這個時候中原一統安定,他也效仿秦皇、漢武南巡,顯示皇權的威望。

康熙帝既是君王又是學者,康熙帝可以說是個文化型、學者型的皇帝。學者有一句名言叫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受這思想影響,讀書要萬卷,我現在讀書已經過了萬卷,還要行萬里路。

前面剛講過,1966年,我借了一個機會,沿着京杭大運河騎着自行車,一直騎到杭州,目的就是行萬里路。康熙南巡,也是因爲他不僅讀儒家的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當然他這個“行”有時候坐船,有時候坐轎子,有時候騎馬,也有時候步行,其根本目的還是爲了樹立和鞏固皇家權威。

第五,觀賞江南山水。

康熙的爺爺在山海關外,他曾爺爺努爾哈赤在遼寧那兒,他父親是進了山海關了,在北京做了皇帝了,但江南山水,也只是看畫、看詩,自己沒親自看一看。

“煙花三月下揚州”,順治只是能看看詩,自己沒下過揚州,沒有體驗揚州到底是怎麼美。康熙帝在南巡時到揚州,到江寧,到杭州,親自體驗一下江南美麗的山山水水,就這種意義來說也有旅遊的性質。

基於以上這五點,所以康熙帝就決定南巡。

本文節選自《閻崇年講談錄》,作者:閻崇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