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特指固態發酵的中國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僅浸透着祖先的智慧,而且更具價值的是這種味道獨特的中國“飲料”還有一定的治病、養生、保健和防病的作用。那酒是怎樣被先賢們發明的呢?酒與中醫有哪些淵源呢?

中醫理論認爲,酒性溫熱,味甘、辛、苦,歸心、肝、胃、肺經,功效舒筋活絡,止痛散寒,溫通經脈,引行藥勢,用於風寒溼痹,筋脈痙攣,且有導引其他藥物達病所之功。

酒與醫

“醫”字的繁體是“醫”,下邊有“酉”表示古代盛酒的罈子,這是個象形字。

趙榮光先生著作《中華酒文化》中對酒和醫的關係有所詳述。書中提到,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和“醫”雲:“酒,從水從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從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從酉,說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緣。

《周禮》中記載:“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爲代表的貴族階級就把味道醇厚的“醫”來做爲日常保健的飲料了。

《黃帝內經》中就專門記述了酒的藥理與醫療功效,如雞矢醴,相當於現代的虎骨木瓜酒,把藥物浸入酒內,經過一定時間,或隔湯煎煮、濾去渣,取液服,以治療風寒溼痹痛。

酒是誰發明的呢?據《中國文化史概要》介紹,《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先秦典籍記載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員——儀狄發明的酒。而酒的雛形則是“醴”。“醴”是一種糯米經發酵而成的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綿柔,味酸甜,適量飲用還可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

在中國古代不管是社稷還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動都要有祭酒的儀式,源於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認爲是一種醫治百病的神靈之藥。這大概是“酒爲百藥之首”的緣由了吧。

喝酒的講究

《壽親養老新書》中說:“水陸之物爲飲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於陰陽五行,與藥無殊,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於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飲食。”

清朝陳士鐸撰寫的《本草新編》其中論酒說:“少飲有節,養脾扶肝,駐顏色,榮肌膚,通血脈,厚腸胃……此酒之功也。”洗練的語言把酒的藥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同時也強調了飲酒要有節度。

“少飲有節”是說,每天適量喝一點酒,對脾胃是有補益的,因爲酒可以通血脈,厚腸胃,御風寒。在民間認爲喝酒還可以消愁,因爲酒的功效有疏通和宣散的作用,當情志憂愁時便可借用酒的藥效來宣暢情志,但要適可而止,過量就會造成借酒消愁愁更愁了。

《養生要集》中說:“酒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合弱,精神侵昏。宜慎,無失節度。”

至於飲酒的禁忌古人有以下忠告,《本草拾遺》:“米酒不可合乳飲之,令人氣結。”“凡酒忌諸甜物。”《本草綱目》:“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綠豆粉者,寒勝熱也……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以上爲古人經驗,僅爲參酌。

就酒的養生意義而言,根據我國民俗和飲食習慣在冬季養生中可以適當喝一點白酒,飲酒前最好把酒溫熱後再喝。

歷史上的酒與藥

秦漢

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確切記載了我國最早的方藥詳備的補酒三品: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和芎歸膠艾湯,其中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治厥陰肝經的病變。中醫認爲酒入肝經,在這個方子中通過酒的引經作用把方劑中的整體藥效引入肝經,使藥效充分發揮,酒在此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魏晉南北朝

醫學發展到魏晉時期,醫家葛洪以他的切身醫療實踐給國人留下了補酒浸漬的完整記載,使酒具有了保健、養生的功效。“取實一斗,酒一斗浸,曝幹再浸又曝,令酒盡乃止,搗篩。每酒服二錢,日二服。此藥治腰膝去風,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澤,老變爲少,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也”。

其後醫家南朝陶弘景增錄漢魏以降名醫所用藥365種,將載藥365種的《神農本草經》增訂爲《名醫別錄》,並正式將酒列爲中品,即位於中藥三品級君、臣、佐使的“臣藥”一級,“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唐代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則列有“酒醴”專篇,記有20餘種補酒,而且還詳述了用冷浸法制作補酒的方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爲度。”

唐朝以後因蒸餾酒的普遍飲用,藥酒的浸泡多用蒸餾酒,這使得中藥成分的溶出率有所提高,且能較長時間保存不宜變質,有些藥物經長期浸泡後藥效會更顯著。

宋金元

宋金元時期是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黃金時期,酒的醫藥功用隨着歷朝醫家、養生家經驗的不斷積累,不管是用於防病治病,還是養生保健,均把酒的藥用價值發揮得更加充分而適用。很多醫藥方劑中用酒蒸、酒炒來炮製藥物的方法被廣泛應用。

明清

明清兩代醫書中酒的記載更多,《本草綱目》所載69種藥酒中,屬於補酒的有逡巡酒、薏苡仁酒、五加皮酒、女貞子酒等40餘種。與李時珍同時代的著名飲食理論家和養生家高濂在其《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列有補酒28種,均是醫家、達官貴人青睞的養生名品。

酒有哪些功效

一大功效:酒行藥勢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純糧酒是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劑,古人用酒浸泡藥材,以製成藥酒。現代醫學中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二大功效:酒通血脈

這一點不僅中醫認可,西醫也是贊同的。如今專業的心血管科醫生也會建議患者適量喝一些酒,以改善心臟供血。現代研究發現,少量飲酒可以提高人體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含量,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的含量。

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飲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積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機會這一結論,這也爲酒能治療心臟病提供了一個佐證。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就用酒來治療心臟病,其著名的“瓜蔞薤白白酒湯”流傳至今,仍被醫家認爲是治療心胸疼痛、血脈不通的經典藥方。

三大功效:酒散溼氣

酒性熱,藏醫認爲“溼爲陰邪,非溫不化”,因而酒有“散溼氣”的功效。很多藥酒都有抗風溼的作用,對於風溼痹痛、關節炎、肌肉勞損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對於陽虛或是風溼關節疼痛的患者,適當喝一些藥,確實能起到強身健體、祛風通絡的作用。和煎煮中藥相比,酒有易於存儲、服用方便等優點。

四大功效:祛風下氣

酒對消化系統有很好的作用。人們進食肉類比較多時,常會搭配一些開胃酒,因爲酒能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有助於人體消化吸收。酒有鼓動陽氣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氣機,消除積滯。

五大功效:舒肝理氣

古今中外,鬱悶、情緒不佳的人,都喜歡叫上一幫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爲什麼呢?就是因爲酒入肝經,它有舒暢肝氣的作用。因此,對於肝氣鬱結、鬱鬱寡歡的人來說,喝點酒不僅可以令肝氣調達、心情舒暢,還能幫他們強心提神,消除疲勞。

但是,美酒雖好,卻不能貪杯,少酌怡情。

相關文章